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药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非洛地平片在人体内药动学与药效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10名健康受试者单剂量口服非洛地平10mg后的血药浓度,并以DAS2.0药动学模块程序处理药-时数据及计算药动学参数。分别于服药前及服药后不同时间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进行监测。结果:平均药动学参数tmax、Cmax、AUC0~48、AUC0~∞、Ka、t1/2分别为(3.88±0.35)h、(5.94±1.45)μg·L-1、(61.73±15.54)μg·h·L-1、(67.62±16.09)μg·h·L-1、(0.73±0.33)h-1、(15.43±4.15)h,以不同时间血药浓度分别对SBP、DBP、HR和MAP进行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 6、0.985 6、0.907 7和0.568 6。用药2~8 h内DBP下降明显(P<0.05或P<0.01)。结论:非洛地平血药浓度与药效相关,其有效血药浓度约为2.64~5.84μg·L-1,临床应用非洛地平应重点监测DBP、HR。  相似文献   
3.
841例围术期住院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艳  顾智淳  姚佳晨  徐珏儿 《中国药房》2008,19(35):2740-2742
目的:评价我院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007年1~3月841例住院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41例患者全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74.04%的Ⅰ类切口手术术后用药时间达3~7d。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主要选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达714例/次。结论:我院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情况,应加强贯彻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研究比阿培南和其他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2015年1-5月某院分离的344株临床常见致病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比阿培南和对照药(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对革兰阴性菌的敏感性,及比阿培南和对照药(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克林霉素、青霉素和呋喃妥因)对革兰阳性菌的敏感性。结果:比阿培南与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产和不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其他肠杆菌的敏感率相仿,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阿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抗菌药物(P<0.05);比阿培南与美罗培南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敏感率相仿,但显著低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P<0.001)。结论:与其他抗菌药物相比,比阿培南对某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尤其是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敏感率,但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肠球菌有较高的耐药率。  相似文献   
5.
797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上海市近年来中药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2001年1月-2005年4月797例中药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引起的ADR共涉及163个中药品种,所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以注射剂引起的ADR最多。结论:中药ADR逐年增加,发生原因各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7.
别嘌醇致大疱性表皮萎缩性药疹死亡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病例患者陈某,女,88岁。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余、高血压病史7年、痛风病史1年,2004年3月22日起服用别嘌醇片。2004年4月10日因“反复咳嗽、咳痰、气促10年余,再发3d伴发热”来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测体温39.3℃,为进一步诊治,于2004年4月11日收入呼吸内科病房,入住后给予抗感染(红霉素、头孢拉定)、止咳化痰(盐酸溴己新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解痉平喘(二羟丙茶碱、复方甲氧那明)、控制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等治疗。入院查体时发现,患者球结膜水肿,头面部皮肤呈暗红色,全身散在红色皮疹,臀部皮肤见少许水疱,口唇部分黏膜脱落。患者于当晚18:40在滴注红霉素补液过程中出现寒战,左侧臀部可见一直径约5cm大小圆形皮肤剥脱,测体温39.9℃,立即停止红霉素补液,予地塞米松5mg静脉推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