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体内生物学活性测定方法。将新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单剂量注射给小鼠后, 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含量随注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在3.125 200 ng/只的剂量范围内, 外周血网织红细胞的含量与注射剂量呈很好地线性关系, 满足量-反应平行线法定量的要求。本文对方法的准确性、精密度、检测范围、采血时间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 可用于新的红细胞生成刺激蛋白生物学活性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克隆、表达、纯化重组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以此作为抗原免疫动物获得针对ALT2的单克隆抗体(mAb)株,用于ALT的免疫诊断。方法:通过RT-PCR从肝癌细胞中扩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2)基因,并将其克隆至pET-28a表达载体中,带有组氨酸标签的ALT2蛋白经镍亲和层析纯化,纯化的ALT2作为抗原免疫小鼠制备mAb,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测定mAb的亲和力和特异性。结果:利用大肠杆菌成功表达ALT2蛋白,以镍亲和层析纯化获得ALT活性超过10 000 U/L的ALT2目的蛋白,以此蛋白免疫小鼠后得到5株mAb。结论:经过初步筛选获得2株高特异性的mAb,为研制ALT2蛋白定量检测试剂提供了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用固定化氧化葡萄糖酸菌转化6-(N-羟乙基)胺基-6-脱氧-L-山梨呋喃糖的最优条件。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把氧化葡萄糖酸菌固定化,考察固定化细胞在不同转化条件时对底物的转化率。结果通过条件优化,确定固定化细胞转化时间为24 h,底物质量浓度为10 g.L-1,采用的海藻酸钠质量浓度为40g.L-1,菌体包埋量为每g凝胶包埋3.1 g菌体,最适pH为7.0,最适温度为28℃,摇床转速要求高于100r.min-1;用60mmol.L-1的MnCl2替代原转化液中20mmol.L-1的MgSO4;固定化细胞与原游离细胞工艺相比,24h内底物转化率由原来的47%上升到93%,连续转化10次后,转化率仍为38%。结论用固定化氧化葡萄糖酸菌转化6-(N-羟乙基)胺基-6-脱氧-L-山梨呋喃糖,转化率提高46%并能连续转化约10次。  相似文献   
4.
含2-脱氧链霉胺类(2-DOS)氨基糖苷抗生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近几年对2-脱氧链霉胺类抗生素的分子水平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得到了2-DOS合成中的关键酶基因,以及丁酰苷菌素、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部分生物合成基因簇克隆。本文对2-脱氧链霉胺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纤溶活性蛋白,并对其产生菌(植物内生真菌CPCC 480097)进行了鉴定.经形态学观察和ITs序列分析,CPCC 480097为镰孢霉属(Fusarium sp.).该菌的发酵液经离心、盐析、Mono-Q阴离子交换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获得电泳纯的纤溶蛋白Fu-P,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8 k.最终纯化倍数和收率分别为158.5倍和6.8%,其相对于尿激酶的比活为76111 U/mg.Fu-P的N-端15个氨基酸序列为QASSGTPATIRVLVV,与已报道的其它微生物所产的纤溶酶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氨甲酰妥布霉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氨甲酰妥布霉素高产菌株。方法通过诱变剂和诱变条件的考察,确定最佳选育手段,从而筛选到效价高、组分好的优良生产菌株。结果UV、NTG等诱变方法处理后得一稳定高产菌株,效价为2 182 U.mL-1,为出发菌株的1.3倍。结论UV、NTG诱变可明显提高菌株产量。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教学团队被赋予了教师教学发展的职能.团队中的教师教学发展具有目标导向、任务支撑、团队合作等特征和优势,也有外部管理部门模糊、激励制度缺失等问题.需通过建立外部管理的组织机制、明确教师教学发展目标、设计富有激励性的教学任务、建立外部考核与强化机制等外部管理措施来激励教学团队的教师教学发展职能.  相似文献   
8.
不吸水链霉菌S.ahygroscopicus S91(CGMCC4.7082)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含有多种抗真菌组分,目前已发现的组分有四霉素、制霉菌素、丰加霉素、白诺菌素和茴香霉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不吸水链霉菌S91基因组中含有云南霉素和谷氏菌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但目前在该菌株发酵产物中并没有检测到这两种抗生素的存在。对四霉素、制霉菌素、丰加霉素生物合成阻断株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ΔttmS1ΔnysBΔtymH进行发酵培养,发现其发酵液中具有水溶性的抑制黑曲霉的活性组分。以抑菌活性跟踪目标未知抑菌化合物,发酵液经离心、草酸酸化后,上清液经大孔吸附树脂DM-2脱色,脱色液经732阳离子交换、中性氧化铝柱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色谱分离,最终得到两个具有抗真菌的化合物A和B。化合物经紫外、质谱和核磁进行结构鉴定,化合物A为云南霉素,B为谷氏菌素或宁南霉素。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分离纯化技术相结合,进一步证实该菌株具有产生云南霉素和谷氏菌素抗生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欧美药学学科专业经过200余年的发展日臻完善,其培养计划多样化、服务型人才培养比重大、注重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基础、实践环节比重大、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的特征,对国内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茴香霉素产生菌进行诱变,选育茴香霉素高产菌株。方法通过紫外线诱变的方式对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突变株112(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 subsp. Wuzhouensis 112)进行菌种选育,并使用白色念珠菌作为生物活性检定菌筛选高产突变株。结果对高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析,经TLC鉴定,茴香霉素的组分发生改变。使用乙酸乙酯和pH 3.0的酸水提取发酵液中的活性成分。再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在乙酸乙酯-甲醇(体积比为10∶1)的条件下洗脱出活性成分,通过HPLC-MS分析,确定活性物质为茴香霉素C,相对分子质量为293,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茴香霉素A高。结论 经筛选得到一株具有高抑菌活性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