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四肢主要动脉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组34例36条损伤的动脉,血管修补8条,对端吻合13条,自体静脉移植8条,手术解除骨折压迫1条,切升减张清除血栓4条,血管内液压注射解痉2条,结果所有患随访4~57个月,平均28个月,无死亡病例,肢体存活30例,截肢4例,1例腕关17离断,2例小腿离断,1例踝关节离断,随访肢体皆存活,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挽救生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单纯闭合性小儿股骨干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从2005年9月至2012年9月,采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小儿单纯闭合性股骨干骨折42例.结果 42例患儿骨折达复位标准,术后无需辅助夹板、石膏固定和皮牵引.经6个月至2 a随访均骨性愈合,髋关节及膝关节功能良好,无下肢畸形及跛行.结论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快捷,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5年10月至2007年5月经前方人路对5例骶髂关节脱位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年龄,12~39岁,平均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 人工肱骨头置换的方法、疗效、适应症.方法 回顾2009年3月至2016年8月, 根据Neer分类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及脱位患者共17例行Ⅰ期人工肱骨头置换, 年龄6479岁, 平均70.2岁, 手术入路皆采用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 术后根据患者术前评估及术中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行功能恢复.结果 17例均获得随访829月, 平均14.7月, 无感染, 无神经损伤, 无假体松动、下沉、脱位, 1例发生异位骨化, 根据Neer评分标准:优6例, 良8例, 可3例, 优良率82.3%.结论 应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 但术前评估, 术中大结节和肩袖的重建, 术后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是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1 病历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4岁,因腰骶部疼痛1周入院.体检:无外伤史,体温36.4℃,脊柱上胸段左侧弯,左腰部压痛,无放射痛,腰部活动受限,托马斯征阳性,骶髂关节压痛,脊柱前屈、后伸、侧弯及转动均受限,双下肢感觉活动正常,白细胞计数9.1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77%,C反应蛋白29.13 mg/L,红细胞沉降率47 mm/h,碱性磷酸酶136 U/L,HLA-B27抗体阴性,抗核抗体谱阴性.X线片示腰椎体右侧弯畸形.MRI示左侧腰大肌中下份较对侧明显肿胀、增粗,边界尚清,T2呈条片状以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影,弥散功能成像呈不规则高亮信号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团片状不规则强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尸体标本上测量T1~T10胸椎经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途径置入螺钉的安全角度及变化规律,为临床安全置入螺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例正常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8~60岁,平均40岁.将标本T1~T10胸椎分别沿椎弓根-肋骨平面横切,并测量T1~T10各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的横径、经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途径置入的螺钉与矢状面的最小与最大安全成角及安全角度范围.结果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的横径变化规律为T1~T4逐渐变小,T5~T10又逐渐变大;置钉安全角度范围为T1、T2最大,T5~T10次之,T3、T4最小;T1~T2及T5~T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经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置入螺钉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肋骨结构单元置钉安全角度的大小相应调整螺钉置入角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交通伤所致的多发性骨折的急救方法和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我院救治的40例多发性骨折患者,根据损伤严重程度进行逐个评分及所实施的不同救治方法进行分组,将对其实施保守传统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两组的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骨愈合时间均较长,共有2例多次出现休克经抢救恢复,3例出现因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并发症,5例出现骨不连;实验组骨愈合恢复状况良好且未有愈合延迟出现,只有2例曾出现轻度感染,1例出现髓内钉断钉。结论对交通所致的多发性骨折进行院前急救,并采取有效地最佳方法尽早治疗有利于减少患者出现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及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研究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对于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在手术治疗前的相应的处理辅助作用。方法:选取2006年5月一2012年5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性手术前采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处理患者,再随机选取在此期间住院治疗的40例一般多发伤的患者,回顾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治愈情况和两组在手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探讨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在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的治疗中的应用。结果:在严重多发伤组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治愈,3例患者死亡,其中有2例是因为颅内严重损伤组织坏死,1例是由于胸部创伤严重导致的多个器官丧失功能,2例患者因为病情严重大腿截肢。严重多发伤与一般多发伤的患者的术前术后的各项生理指标对比显示,手术前两组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手术后两组的各项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损伤控制骨科技术可以帮助严重多发伤合并骨折患者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拟中药方熏蒸联合穴位按摩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拟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予术后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自拟中药方熏蒸联合穴位按摩进行治疗,分别对2组不同时间节点的血浆eNOS与iNOs水平、术后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评分等相关指标进行客观评定。结果 2组手术前和术后4 d时的eNOS与iNO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时,观察组eNOS与iNOs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床锻炼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熏蒸联合穴位按摩有助于提高患者eNOS与iNOs水平,促进骨折愈合,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