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9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2006年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5~2006年江西省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螺情调查结果,掌握各监测点钉螺消长情况。方法依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各监测点钉螺孳生环境与可疑环境进行调查,比较两年的各项螺情指标。结果2006年12个监测点的有螺面积较2005年下降17.27%,但各监测点有螺面积下降幅度不相一致,有10个监测点查出有阳性钉螺分布;另外各监测点活螺密度、阳性螺密度也有较大波动。结论各监测点螺情依然严重,应加强控制钉螺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江西省山丘型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实施精准防控措施及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消除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江西省血吸虫病疫情较重的山丘型流行区瑞昌市和彭泽县的5个流行村作为调查村。在调查村有螺环境捕捉野鼠等野生动物,收集来自调查村的野生动物肝脏,检查其血吸虫感染情况。在调查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筛查、粪便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人群血吸虫感染,采用粪便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钉螺血吸虫感染。结果 在调查村捕获、收购野鼠、黄鼠狼、野猪、麂子和野兔等野生动物或肝脏样本240只(份),其中捕获野鼠172只,血吸虫感染率为2.91%,其他野生动物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野鼠、麂子和野猪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2.21%、1.96%和12.50%。调查村人群和家畜中均未发现血吸虫感染;各村平均钉螺密度在0.13~0.80只/0.1 m2,在1个村发现2只检测管钉螺有血吸虫阳性。结论 江西省山丘型传播控制地区野生动物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和潜在风险仍不可忽视;应继续加强监测,并采取有针对性防治措施,以巩固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血吸虫感染情况,评价“麋鹿放归野外自然繁衍生长计划”(“麋鹿回家计划”)对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方法 采用GPS项圈定位、人工跟踪观察等方法,于2018年4月-2019年12月调查放归鄱阳湖区麋鹿的种群分布、栖息活动和自然增殖等情况,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测麋鹿栖息地动物野粪血吸虫感染情况,采取系统抽样法对麋鹿栖息地草洲进行钉螺分布调查。结果 2018年,共有51头麋鹿放归鄱阳湖区,形成了银宝湖、龙口、南池湖、莲子湖和珠湖等5个麋鹿栖息地,栖息环境主要为鄱阳湖区草洲、圩内农田和山丘林地等。对银宝湖麋鹿栖息地调查显示,至2019年该地麋鹿自然增殖率为25.0%,平均钉螺密度为0.009 ~ 0.039只/0.1 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麋鹿和牛粪平均密度分别为4.6份/hm2和2.1份/hm2,血吸虫阳性率分别为4.35%和13.16%(P = 0.236),感染强度分别为“+++”和“+”。结论 放归鄱阳湖区的麋鹿可感染血吸虫,并可通过粪便对草洲污染而引起血吸虫病传播扩散。应积极探索麋鹿放归湖区后对当地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和应对策略,确保鄱阳湖区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实现和“麋鹿回家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上高县钉螺孳生环境分布现状,为今后螺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全县钉螺孳生环境;用GPSmap76采集环境空间数据,结合Google Earth绘制钉螺孳生环境图。结果调查的67个环境均为山丘型流行类型。孳生钉螺环境总面积516. 51 h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为232. 56 hm^2,未发现有螺面积。Ⅱ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10. 45%和6. 49%,Ⅲ类环境数和面积分别占89. 55%和93. 51%。有60个环境局部或全部有人为改变,占总环境数的89. 55%,主要方式以农业结构调整或血防林为主,其次是田地整治,再次是沟渠硬化或护坡,城镇化建设最少。结论上高县历史有螺环境改造呈中等局部程度,仍存在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尚需开展持续的螺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北岸都昌县钉螺消长趋势, 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 都昌县的螺情资料, 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 结果 2005-2012年, 都昌县活螺平均密度、 活螺框出现率、 感染螺密度和感染螺 面积均呈大幅下降态势, 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与2005年相比, 2008年上述指标分别下降了70.06%、 90.33%、 79.48%和 37.88%, 2012年则分别下降了99.35%、 98.98%、 99.33%和93.93%。钉螺感染率在0.06%~0.53%间波动, 呈先降后升态 势。自2007年起, 各年有螺面积保持在2 052.5 hm2 不变。结论 结论 至2012年都昌县多数螺情指标均降至历史最低值, 但 有螺面积未见减少, 钉螺感染率呈波动态势, 提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仍需加强钉螺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达到传播控制(传控)和传播阻断(传阻)后疫情回升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巩固达标地区防治成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全国7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中的12个疫情回升县(市、区),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收集各县达传控前10年和以后各年(至2008年或2009)的疫情数据及相关资料,分析其疫情变化情况及达标后疫情回升因素。结果达传控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5±3年。山丘型和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分别在达标后第7年和第12年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10%以上,水网型流行区钉螺面积相对稳定在较低水平;感染性钉螺密度的回升时间与活螺密度的回升高峰基本一致;湖沼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2年居民感染率即回升至〉10%。达传阻后疫情回升县的疫情巩固时间平均为7±4年。达传阻后湖沼型、水网型和山丘型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率均稳定在较低水平,但钉螺面积在达传阻后的3~6年先后回升至历史累计有螺面积的2%以上,而活螺密度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则在钉螺面积回升的当年或随后2~3年相继出现回升。结论受生物、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控和传阻达标地区疫情回升主要表现为螺情回升。建议修订我国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时,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流行区的螺情变化规律、钉螺面积或感染性钉螺密度等因素对疫情的影响。传控和传阻地区应建立敏感而有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达标后的疫情监测和巩固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环鄱阳湖地区血吸虫病监测点2010-2019年的监测数据,分析该地区及南湖区和北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征.结果 2010-2019年,鄱阳湖区设立了12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其中南湖区8个、北湖区4个).监测点本地居民、钉螺的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从2010年的0.79%、0.15%下降至2019年的0,本地居民及钉螺感染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Z居民=168.427,Z钉螺=47.394,P均=0.000);其中南湖区和北湖区居民血检阳性率、感染率随年间变化均呈逐年下降趋势(Z南湖区血检阳性率=530.304,Z北湖区血检阳性率=240.496;Z南湖区感染率=103.404,Z北湖区感染率=89.938,P均=0.000).进一步分析显示,北湖区的居民血检阳性率和感染率总体均高于南湖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血检阳性率2=42.776,P<0.01;χ 感染率2=5.403,P<0.05);南湖区和北湖区的家畜粪检阳性率分别为2.92%~3.66%和1.45%~10.2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8,P>0.05);北湖区总的查出有螺面积比、平均有螺框出现率、平均活螺密度分别为69.32%、15.98%和0.76只/0.1 m2,南湖区分别为42.08%、3.31%和0.05只/0.1 m2,均以北湖区为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有螺面积比=-2.497,P<0.05;Z有螺框出现率=-2.497,P<0.05;Z活螺密度=-2.803,P<0.01).结论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且北湖区的流行水平高于南湖区.今后应继续加强该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与传播特征的监测,为精准防控血吸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健康教育控制湖区小学生血吸虫感染的远期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已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强调学龄儿童是易感人群,血吸虫病对其生长发育与健康影响很大,健康教育的目标人群首先是学生[1]。为探讨健康教育对控制小学生血吸虫感染的远期效果,作者于1992-1998年在湖沼型重疫区进行了纵向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健康教育在基本消灭血吸虫病地区防治中的作用,应用视听手段、人际传播和血防实物对成年居民进行教育干预后,目标人群血防知识及格率和血吸虫病检查态度正确率分别比干预前至少提高16 .8 % 和19.0 % ,查病依从率和自觉查灭螺人数比例分别比干预前至少提高12 .6 % 和47 .9 % 。参加改水、改厕和牲猪圈养等防治活动的居民明显增多。A、B两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1 .2 % 和0.6% 降为0 和0 。健康教育是鼓励居民积极参加防治活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