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1.
于敏  刘志河  华兴  韦建瑞 《新医学》2021,52(2):77-81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类慢性血管疾病,局部胆固醇的大量蓄积和炎症的发生是其主要原因。现已证明许多细胞因子通过调节巨噬细胞向M1及M2型的转化,影响巨噬细胞对脂质的摄取及排出。该文将阐述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是否通过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而对巨噬细胞的脂质摄取及排出产生影响,从而为以IRF5为作用靶点治疗AS的可能性提供一些前期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果蝇Zeste基因增强子人类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是多梳抑制复合物(polycomb repressor complex 2,PRC2)的催化核心蛋白,能够催化组蛋白3的27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H3K27me3),然后沉默与细胞分化、抑制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导致肿瘤的发生。β-连环蛋白(β-catenin)作为经典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上关键的效应分子,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肿瘤的形成。骨肉瘤是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以往的研究证实EZH2和β-catenin都参与其中,但是二者在它的发生发展中是否存在关联,尚无研究报道。本文就EZH2及β-catenin在骨肉瘤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C(Vitamin C,Vit C)在TNF-α及血清剥夺诱导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脊柱矫形手术患者的髓核组织,消化法获得正常髓核细胞,取第3代细胞按不同处理因素分为Vit C作用组(A组)、TNF-α诱导组(B组)和血清剥夺组(C组),每组再分为以下亚组:A组分为A1组(基础培养液)、A2组(100μg/m L Vit C)、A3组(200μg/m L Vit C);B组分为B0组(对照组)、B1组(100 ng/m L TNF-α)、B2组(100μg/m L Vit C+100 ng/m L TNF-α)、B3组(200μg/m L Vit C+100 ng/m L TNF-α);C组分为C0组(对照组)、C1组(FBS浓度由8%降低为2%)、C2组(2%FBS+100μg/m L Vit C)、C3组(2%FBS+200μg/m L Vit C)。各组作用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双染后髓核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53(基因编码相对分子质量为53×103的蛋白质)、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Ⅰ型胶原、Ⅱ型胶原、Sox9和糖胺多糖(Aggrecan)m RNA表达。结果 A组:与A1组比较,A2、A3组的Vit C均能降低髓核细胞凋亡及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P0.05),但A2、A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A3组的Vit C可促进髓核细胞Ⅰ型胶原、Ⅱ型胶原、Aggrecan、Sox9 m RNA表达,且A3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A2组(P0.05)。B组:与B0组比较,B1组TNF-α促进了髓核细胞凋亡,增加了髓核细胞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P0.05);与B1组比较,B3组的Vit C能降低髓核细胞凋亡及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而B2组的Vit C则增加其凋亡及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C0组比较,C1组2%FBS能诱导髓核细胞凋亡,但降低了髓核细胞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P0.05);与C1组比较,C3组的Vit C能降低髓核细胞凋亡及p53、FAS、Caspase 3 m RNA表达,而C2组的Vit C则增加其凋亡及p53、FAS m 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t C能延缓或降低髓核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外基质合成与分泌,200μg/m L Vit C可延缓或降低100 ng/m L TNF-α和2%FBS诱导的凋亡,而100μg/m L Vit C则促进其诱导的凋亡。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花粉多糖硫酸酯化前后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马尾松花粉多糖(PPM)进行硫酸酯化,得硫酸酯化多糖(S-PPM),比较酯化前后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活性和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变化。方法PPM采用氯磺酸-吡啶法进行硫酸酯化。结果S-PPM取代度为1.47,S-PPM对体内外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对促进T、B细胞增殖作用均高于PPM;对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变化不大;S-PPM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作用明显强于PPM,清除羟自由基的作用小于PPM。结论S-PPM能促进特异性免疫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硫酸酯化也能改善对多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选择新生1d大鼠表皮干细胞(ESCs)接种在胶原修饰几丁质膜(C-CBM),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覆盖物,评估其修复效果及应用前景.方法 将16只裸鼠随机分4组(n=4):Ⅰ型胶原组(A组)、几丁质膜组(B组)、几丁质膜+ ESCs组(C组)和Ⅰ型胶原修饰几丁质膜+ESCs组(D组),制备裸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术后定期取材,组织包埋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D34和CD200表达,观察创面早期滤泡性毛囊增生情况.结果 6周创面愈合皮肤以D组修复较好,肉眼观察创面较厚、红润,有皮纹;A组和B组的修复则较薄、呈淡紫色,易出血;C组愈合较慢;并发现表皮巢形成有规律地增多,D组>C组>B组>A组;D组CD34和CD200在手术后3d开始有毛囊干细胞增生,CD34表达延续到第4周,CD200表达延续到第6周,而C组CD34出现在第4周后,CD200出现在7d,D组是C组的2倍,A组和B组新生毛囊干细胞较少.结论 ESCs在C-CBM上生长良好,细胞可利用胶原的天然材料的黏附性,充分扩展,并参与创面修复,这些结果显示仿生膜有可能成为诱导性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烧伤后建立人工气道的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收集建立人工气道的32例烧伤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收治烧伤患儿(≤12岁)514例,32例(6.2%)建立人工气道,其中2例行气管插管术,30例行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患儿未出现插管相关并发症,均治愈出院。气管切开患儿按切开原因划分,预防上呼吸道梗阻9例(30%),其中5例为头面部烧伤伴中/重度吸入性损伤,4例为口咽部烫伤、单纯头面部烧伤或头面部烧伤合并轻度吸入性损伤;已出现上呼吸道梗阻5例(17%);需要机械通气13例(43%);手术后出现呼吸功能不全、难以脱机3例(10%)。气管切开患儿中,3例(10%)出现并发症,其中皮下气肿2例,气管塌陷1例。结论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烧伤儿童,采用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后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此外,气管插管是烧伤儿童建立人工气道的另一种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从大鼠肝星状细胞株T-6中提取总RNA,应用PCR技术扩增MyD88基因编码序列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MV-Myc质粒中,对重组质粒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后,以钙离子转染法转染至293T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MyD88蛋白的表达,以观察转染及表达效果。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证明pCMV-Myc-MyD88重组质粒的DNA序列正确,将其转染至293T细胞后,MyD88蛋白表达明显增加。结论pCMV-Myc-MyD88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针对MyD88分子的疾病治疗及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系统性评价降钙素原对烧伤脓毒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 Med、Elsevier、Springer、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中的文献,根据QUADAS评价文献的质量。用Meta-Disc1.4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量的计算及图表绘制。结果纳入文献8篇,分两组:组1合并统计393例烧伤患者,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 AUC、Q*值分别为0.88、0.82和0.930 7、0.866 0,组2合并统计105例烧伤患者105例共1351个时间点的数据,汇总敏感度、特异度和SROC AUC、Q*值分别为0.70、0.82和0.901 8、0.833 1,诊断阈值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结论PCT对烧伤脓毒症诊断效能较高,临床可应用该指标早期诊断烧伤脓毒症,同时需要联合其他诊断指标,进一步提高烧伤脓毒症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教育程度、烧伤面积及应对行为对其并发心理障碍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及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重度烧伤患者,统计其人口学、烧伤情况等资料,并采用医学应对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调查患者疾病应对方式和并发焦虑、抑郁、PTSD及其3个核心症状闪回、逃避、过度警觉的情况.对人口学资料、烧伤情况及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对教育程度、烧伤面积及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对数据行t检验;将定性自变量赋值,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 (1)64例重度烧伤患者面对应对得分为(19.0±3.4)分,与国内常模的(19.5±3.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05);回避、屈服应对得分分别为(16.6±2.4)、(11.0±2.2)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的(14.4±3.0)、(8.8±3.2)分(t值分别为7.06、7.76,P值均小于0.01).患者SAS、SDS、PCL-C标准分依次为(50±11)、(54±11)、(38±12)分,有89.1% (57/64)、60.9% (39/64)、46.9%(30/64)的患者存在焦虑、抑郁、PTSD症状.(2)本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伤后时间等4个自变量与其并发心理障碍有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rs值为-0.089~0.245,P值均大于0.05).教育程度与焦虑、抑郁、PTSD、闪回、逃避均呈显著负相关(rs值为-0.361 ~-0.253,P值均小于0.05);与过度警觉呈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0.187,P>0.05).烧伤面积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显著正相关(rs值为0.306 ~0.478,P值均小于0.05).面对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正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rs值为0.121~0.550,P值均大于0.05);回避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有相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rs值为-0.144~0.193,P值均大于0.05);屈服应对行为与患者并发心理障碍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377~0.596,P值均小于0.01).(3)教育程度对患者罹患焦虑、PTSD及其闪回症状有预测力(t值为-2.19 ~-2.02,P值均小于0.05),但对其罹患抑郁及PTSD的逃避、过度警觉症状无预测力(t值为-1.95~-0.99,P值均大于0.05).烧伤面积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无预测力(t值为0.55 ~1.78,P值均大于0.05).应对行为中屈服应对行为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有预测力(t值为3.10~6.46,P值均小于0.01),面对及回避应对行为对患者罹患心理障碍均无预测力(t值分别为0.46 ~2.32、-0.89 ~1.75,P值均大于0.05). 结论 教育程度越低、烧伤面积越大、越趋向于采取屈服应对行为的患者越易罹患焦虑、抑郁和PTSD等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