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和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显微内镜下后路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RS与VAS评分(视觉模拟法)变化。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RS与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明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病灶内化疗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疗效。方法回顾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采用经皮内固定结合病灶内化疗的方法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3685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术前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时同时进行病理活检。诊断:脊柱结核15例,脊柱非特异感染5例。胸椎10例,胸腰段6例,腰椎4例。17例患者涉及单间隙两个椎体,3例涉及双间隙3个椎体。固定方法:两对椎弓根钉5例,3对9例,4对3例,5对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85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术前均行X线片、CT及MRI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时同时进行病理活检。诊断:脊柱结核15例,脊柱非特异感染5例。胸椎10例,胸腰段6例,腰椎4例。17例患者涉及单间隙两个椎体,3例涉及双间隙3个椎体。固定方法:两对椎弓根钉5例,3对9例,4对3例,5对3例。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3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明显改善。所有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钉固定在位,无松动、塌陷及断裂。术后后凸畸形纠正0.89°27.33°,随访1年未见明显丢失。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能够一期完全清除感染病灶,脊髓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是治疗脊柱感染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关节镜下诊断和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分析研究25例早期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结合关节镜下的形态学特征、关节液检查、病理诊断等方法完成对单关节类风湿的诊断,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治疗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结果:17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状,进行滑膜切除术的关节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结论:关节镜下关节滑膜和血管翳的形态学特征有助于早期不典型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关节镜下滑膜切除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glutathione,GSH)在检疫期新兵3000米体能训练中保护肾脏的临床观察。方法将100名检疫期新兵随机分为服GSH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训练前后血清胆微球蛋白(beta2miero—globulin,β2-MG)、乳酸脱氢酶(1actate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α-羟丁酸脱氢酶(rhydroxybutyratedehydrogenase,α—HBD)、血尿素氮(bloodureanitrogen,BUN)、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及尿液改变,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SH组在提升SOD水平、降低酶学指标、降低尿蛋白和尿隐血阳性率上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GSH能够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训练后急性肾损伤,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鼠双微粒体2(murine double minute 2,MDM2)基因rs1625525,rs1196336两个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176例,乳腺良性瘤患者156例,同期女性健康体检者20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SNaPshot技术检测MDM2基因rs1625525A/G和rs1196336A/T两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比较各组两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两个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结果 MDM2基因rs1625525位点的AA,AG和GG基因型在乳腺癌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9%,39.2%和11.9%,在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0.7%,44.3%和5.0%。三种基因型在对照组与乳腺癌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P<0.05), GG基因型和隐性模型可能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OR=2.522,95%CI:1.115~5.708,P=0.026;OR=2.699,95%CI:1.221~5.966,P=0...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动态监测102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观察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脊柱后路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及诊治对策,以有效控制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10年3月脊柱后路手术患者395例,按照其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探讨两组临床检验指标(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差异,分析术后感染的诊治对策;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术后临床检验指标2个月非感染组无明显变化,感染组患者均有升高,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感染组优18例、良20例,优良率74.5%,非感染组优147例、良158例,优良率88.7%,感染组治疗效果明显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51例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无复发感染,迟发型感染患者出现1例内固定松动,发生率6.25%。结论脊柱后路术后感染主要由创口挫伤出血、内固定不稳造成,患者多出现发热、化脓等症状,血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增加;对于急性感染及迟发性感染患者分别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控制感染,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Ang-2和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类风湿关节炎血管新生和病情进展的意义。方法选取34例RA和30例OA患者的滑膜组织,分别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2和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RA滑膜组织衬里层与衬里下层的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样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见Ang-2和VEGF的阳性表达分布,两者比较,阳性细胞的染色程度、染色细胞数与分布范围大致相等。RA患者滑膜Ang-2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Ang-2和VEGF与R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VEGF可能通过上调Ang-2促进RA的血管新生.阻抗Ang-2和VEGF有望成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