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46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88篇
综合类   24篇
药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弯曲根管的临床预备要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弯曲根管的根管预备是根管治疗的难点,直接决定根管治疗的成功率。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出现的新根管锉系统,保持弯曲根管预备后原有形状的技巧,以及改良的根管预备方法,对弯曲根管的临床预备作一较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2.
3.
变形链球菌F-ATP酶亚基基因uncA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耐酸因子F—ATP酶亚基α的结构基因uncA的遗传多态性,并探讨基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力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分别从高龋、无龋个体中分离变形链球菌34和30株,其中包括18株高耐酸株、20株低耐酸株。从细菌组DNA扩增uncA,行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及核酸测序比较。结果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内切酶Hph 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患龋个体分离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A型uncA在高龋分离株的检出率高于无龋分离株;内切酶MboⅡ产生的C、D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中的分布不同(P〈0.05),C型uncA在高耐酸力菌株的检出率高于低耐酸力菌株。结论变形链球菌F—ATP酶的α亚基基因uncA具有明显遗传多态性,酸性环境下生存力强的菌株可能出现基因的适应性变异,不同基因型uncA分布与菌株的耐酸力及致龋力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和葡糖基转移酶基因疫苗单独及联合免疫对定菌鼠唾液变链菌和牙面菌斑的影响。方法  2 8d龄 Wistar大鼠 3 6只 ,随机分为 pc DNA3 - pac组、pc DNA3 - gtf B组、pc DNA3 - pac联合pc DNA 3 - gtf B组、变形链球菌灭活全菌组、pc DNA3空载体组和 PBS液组 ,进行三次双侧颌下腺腺周注射免疫 ,建立定菌鼠模型 ,作诱龋实验 3个月。唾液变链菌计数和菌斑计分。结果 唾液变链菌菌落计数和牙面菌斑计分在 pc D-NA3与 PBS组最高 ,其次为单基因疫苗免疫组 ,联合基因疫苗和灭活全菌细胞免疫组最低 ,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pc DNA3 - gtf B和 pc DNA3 - pac具有明显的免疫抑菌作用 ,联合基因疫苗免疫优于单基因疫苗  相似文献   
5.
中药影响变形链球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研究不同传统中药提取物对变形链球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中药防龋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式,以变形链球菌作为试验菌株,用不同的药物提取物分别处理S-HA和菌细胞,观察细菌对S-HA的粘附情况。结果:两组试验中大部分试验药物均能抑制菌细胞对S-HA的粘附,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这些药物中,以五倍子的抑制作用表现更为显著,其在1、2、4mg/ml时的抑制率可达100%。结论:五倍子等传统中药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对唾液获得性膜的早期粘附。  相似文献   
6.
有人认为乳牙列龋患常常伴有恒牙龋。Hill等人曾在相同的儿童中对他们的乳牙与恒牙患龋情况作了比较。他们发现乳牙列同恒牙列中的龋患情况之间有明显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作者在236名9~32岁男女和255个离体牙上观察了早期龋损害的部位及其与菌斑的关系。表明恒磨牙咬合面中央点隙和远中点隙以及邻面的触点龈方是最敏感的部位。这些早期损害均与菌斑有显著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女性表现尤为突出。另外检查277颗离体牙邻面早期损害与触点关系时,发现在触点龈方受累者占84.48%,这也间接证明了龋病发生在菌斑堆积部分的显著性。对99颗磨牙的120个点隙沟的镜下观察,说明点隙沟的早期龋损害主要发生在底部。  相似文献   
8.
9.
10.
中药五倍子对口腔致龋菌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五倍子对致龋菌生长、产酸及产胞外多糖的影响,探讨五倍子是否能有效调节口腔菌群生态平衡。方法:测定五倍子对3种主要致龋菌-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再测定低于MIC的4个浓度的五倍子对3种细菌产酸及产生水不溶性多糖能力的影响。结果:五倍子对3种细菌的生长、产酸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够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产生水不溶性葡聚糖。结论:五倍子能有效抑制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血链球菌的生长、产酸及抑制变形链球菌产水不溶性葡聚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