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8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溶血磷脂酸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在卵巢上皮性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31卵巢上皮性癌、22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物和24例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及CA125水平,分别计算并比较其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 卵巢癌组血浆溶血磷脂酸值(6±2.4)μmol/L及CA125值(275.8±191.7)U/mL明显高于非癌组(分别为2.4±1.6μmol/L与51.0±44.2U/mL)(P<0.01)。血浆溶血磷脂酸诊断卵巢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3.5%与71.7%,且特异性明显高于CA125(39.1%,P=0.002)。结论血浆溶血磷脂酸用于诊断卵巢癌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能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预测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测量颈动脉IMT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可靠的替代指标。溶血磷脂酸(LPA)是由活化的血小板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在轻度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脂类分子,特别是它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  相似文献   
3.
由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生化学组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神经生化学术会议于 2 0 0 0年 5月 2 2至 2 5日在重庆召开。这次会议由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和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承办。参加这次会议的会员共有 6 0余人。学术论文有 83篇 ,其中讲座 15篇 ,邀请了著名专家就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进展 ,并结合他们的工作予以介绍。其内容 :新世纪临床神经生化和分子生物学进展及展望 ;分子生物学消减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急慢性神经变性共同治疗途径———Calpain抑制 ;人 Beta微量蛋白的分子特征及临床意义 ;脑老化研究概况 ;帕金森…  相似文献   
4.
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LPL)是当前脂类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它们的命名是根据它们化学结构和物化性质,因此有一系列磷脂可以被称为溶血磷脂。但实际上多数情况下主要指那些具有生长因子样作用的这部分磷脂。其中是重要的是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e acid,LPA)和神经鞘氨醇1磷酸。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溶血磷脂酸在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的释放特点,它有可能作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另一个是病理机制方面,溶血磷脂酸具有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它可能被应用在治疗和预防上,即利用它的受体拮抗(或促进)剂进行相应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脑脊液溶血磷脂酸(LPA)含量动态变化的特点及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探索CVS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SAH患者67例,分别于发病后24 h、7 d、14 d和28 d测定脑脊液LPA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观察LPA含量与CVS在时程上的相关性.结果:67例SAH患者中共有29例(43.3%)发生CVS,平均发生时间为6.6 d.发病24 h时,SAH患者脑脊液LP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发病7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发病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显著低于发病7 d时(P<0.01);发病28 d时降至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发病24 h时,CVS组脑脊液LPA含量与无CVS组无显著差异,发病7 d时显著高于无CVs组(P<0.001),发病14 d时仍显著高于无CVS组(P<0.01);发病28 d时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SAH患者脑脊液LPA水平在发病后7~14 d显著升高,并且在时程上与CVS发生显著关联.检测脑脊液12A含量对预测CVS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小运动量试验对筛选线粒体肌病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光血液照射疗法研究及应用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光(包括紫外光和He-Ne激光)血液照射治疗在国内广泛应用[1,2],对于一些疾病报道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就目前总的状况而言,这一疗法尚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在这一治疗领域中对于原理的认识和技术术语的应用极其混...  相似文献   
8.
紫外光血液照射后脱氧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的变化周胜林,伍期专自紫外可见光血液照射被应用近一百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治疗能促进病人体内红细胞的生成加快、体积增大、氧合作用增强、血液粘度和血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9.
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多灶性脱肪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病灶部位的多发性及时间上的多发性。MS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欧美相当多见,寓赤道远多发,离赤道近少见[’]。过去在我国极为少见.70年代以后,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典型的MS病例时有发现,对其研究也就更为深人。我国统计MS占同期神经科住院病人的1.2%,欧美为3.7%一10%[2]。由于诊断技术的提高,本诊断并不难。1 关于MS的诊断标准1.1 传统诊断标准:①从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所收集的资料足以表明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同时存在两处以上的病灶。②病程中有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内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浓度与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77例,根据血液内LPA浓度分为LPA增高组(>3.2μmol/L,49例)和LPA正常组(≤3.2μmol/L,28例),用氯吡格雷75 mg/d进行治疗,随访1个月,观察TIA患者的发作频率以及发展成为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LPA浓度明显高于LPA正常组,LPA增高组患者治疗后LPA浓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过1个月的氟吡格雷治疗,LPA增高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1.53±0.34)次,共有8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16.3%,而LPA正常组患者中,1个月内平均发作(2.17±0.52)次,有7例发展成为脑梗死,发生率为25.0%。结论氯吡格雷治疗高血浓度LPA的TIA患者疗效优于正常血浓度LPA的TIA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