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小燕  毛庆杰  范红梅  仲鸣 《安徽医药》2019,40(10):1095-1098
目的 探究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与腺样体刮勺盲刮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 选取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腺样体刮勺盲刮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清相关指标及鼻通气功能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4(IL-4)、IL-6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重组人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双侧呼气总阻力(TER)、吸气总阻力(TIR)、鼻呼气量差异比(NPRe)、鼻吸气量差异比(NPRi)、鼻腔呼气量(EC)、鼻腔吸气量(IC)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治疗腺样体肥大较刮勺盲刮治疗疗效更好,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分泌性中耳炎(OME)鼓膜置管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发生情况及影响术后通气管阻塞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52例因OME行双侧鼓膜置管手术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通气管阻塞,将所选患者分为阻塞组(31例)和未阻塞组(121例)。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术后通气管阻塞发生情况,并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通气管阻塞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52例OME患儿均顺利完成双侧鼓膜置管术,术后共31例(20.4%)出现通气管阻塞,其中14例管腔内干痂阻塞,6例血痂阻塞或覆盖通气管,6例耵聍阻塞,5例脓性分泌物,另有8例患儿出现通气管脱出。单因素分析初次筛选出4个(年龄、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术后耳溢液、通气管留置时间)与术后通气管阻塞有关的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术后耳溢液、通气管留置<10个月为最终进入模型的危险因素。结论 OME行鼓膜置管术后影响患儿通气管阻塞的危险因素较多,包括未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术后耳溢液、通气管留置<10个月等,需尽早干预处理,做好相关预防工作,防止发生通气管阻塞,影响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透明质酸钠棉片贴补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早期创伤性鼓膜穿孔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南通大学附属医院附属如皋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初诊创伤性鼓膜穿孔病例101例(102耳)。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47例治疗组(透明质酸钠棉片贴补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注射),54例对照组(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愈合率及愈合时间。结果 治疗组47耳在2周内全部愈 合,对照组在2周内仅有6例愈合,16例随访3个月仍未愈合。治疗组在早期创伤性鼓膜穿孔愈合率(P<0.0001)及愈合时间(P<0.0001)均明显好于对照组。鼓膜穿孔面积≤30%和30%~50%的患者,治疗组治愈率(P =0.0216,P =0.0006)和治愈时间(P<0.0001,P<0.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鼓膜穿孔面积≥50%的患者(仅8耳,例数较少),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愈率(P =0.4286)和治愈时间(P =0.1652)均略优,但两者差距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透明质酸钠棉片贴补联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早期创伤性鼓膜穿孔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鼻出血的常见解剖部位及原因,并观察微波电凝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治疗自发性鼻出血的疗效。方法对256例自发性鼻出血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微波电凝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贴敷,统计治愈率,分析再出血的原因。结果256例患者中1次治愈率81.9%(210/256),2次治愈率14.4%(37/256),3次治愈率3.7%(9/256)。结论鼻内镜下微波电凝联合医用胶原蛋白海绵治疗自发性鼻出血,具有视野清晰、定位准确、创伤小、疗效显著、安全有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止血术后再次出血的鼻内镜下处理技巧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符合入选标准的我科住院行鼻内镜鼻止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分析患者出血高危因素,观察再次鼻内镜下鼻止血效果,总结技术要点。 结果:共入选53例鼻内镜下鼻止血术后再出血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58.6岁;女性10例(18.87%),男性43例(81.13%)。再出血发生于首次鼻内镜下止血后0.5 h~23 d;其中出血发生于24 h 内25例(47.18%),24~72 h12例(22.64%),72 h~7 d 8例(15.09%),7~30 d 8例(15.09%)。所有患者均再次接受经鼻内镜下鼻止血术,术后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术后随访3个月2例发生间断少量出血,对症治疗后出血停止,其余患者未再有活动性出血。 结论:鼻内镜下鼻止血术后再出血采用鼻内镜再次处理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利多卡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疗效。方法感音神经性耳鸣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利多卡因治疗,对照组予血栓通注射液治疗。10 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观察用药后耳鸣响度降低情况。结果治疗组感音神经性耳鸣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利多卡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耳鸣疗效好,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7.
孙小燕  毛庆杰  范红梅  仲鸣 《安徽医学》2019,40(10):1095-1098
目的探究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与腺样体刮勺盲刮治疗腺样体肥大的疗效。方法选取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腺样体肥大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腺样体刮勺盲刮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血清相关指标及鼻通气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4(IL-4)、IL-6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重组人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水平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手术前后双侧呼气总阻力(TER)、吸气总阻力(TIR)、鼻呼气量差异比(NPRe)、鼻吸气量差异比(NPRi)、鼻腔呼气量(EC)、鼻腔吸气量(IC)差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鼻内镜下切割吸引刀治疗腺样体肥大较刮勺盲刮治疗疗效更好,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