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0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鼾症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方法:查阅复习有关文献资料。结果:患者大多有呼吸道狭窄及通气障碍,并发肺动脉高压、心衰等呼吸及循环系统的异常,此类患者如何保证围术期的呼吸、循环稳定与安全,对麻醉和手术医师都是一大挑战。结论:围术期的高风险决定了其管理的重要性,对此类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及术后的诊疗和处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的多模式术后镇痛与单纯自控硬膜外镇痛用于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0名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1g,C组产妇在术前15min静脉注射安慰剂(生理盐水)。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案,缝合切口时启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天、术后2天观察疼痛强度和血清IL-6、IL -10水平;记录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产妇满意度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程度。结果:术后1天疼痛评分S组显著低于C组。术后即刻、术后1天S组IL-6表达水平低于C组,而该时点S组IL-10表达水平高于C组(P<0.05)。两组间不良反应、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产妇满意度和母乳喂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前静脉注射对乙酰氨基酚联合自控硬膜外镇痛比单独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能够为产妇提供更好的术后疼痛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复张性肺水肿(RPE)病例分析,探讨RPE的易发因素,对开胸手术后RPE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368例开胸单侧肺萎陷手术病人进行总结,根据是否发生RPE将病例分为两组,RPE组和非RPE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各种因素所占比率,找出RPE的可能易发因素。结果:RPE主要发生在老年胸外伤、脓胸、自发性气胸、胸腔巨大肿瘤的病例,在这些病例中肺受压萎陷时间大于3d者更易发生RPE。另外,手术后患侧肺膨胀时的气道压力及速度也是RPE的重要原因。结论:老年胸外伤、脓胸,巨大肿瘤等使肺长时间萎陷病例,手术后若快速膨胀萎陷肺、气道压过高则易导致RPE。  相似文献   
4.
自Shoemaker等[1]于1988年首先提出围术期理想循环状态的概念,2001年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2]提出外科输液应满足的几个目标,围术期的液体治疗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相继涌现出许多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PFT)为理念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所谓GPFT,指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术前全身状况、容量状态及并发症等,采取个体化的补液方案.临床因液体治疗不当,造成多种并发症,尤其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下降,液体治疗不当易并发心力衰竭.刘晓文[3]报道原有冠心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术后并发左心衰的比例高达58%.向东明等[4]通过对已有资料的统计分析提出按需多少补多少,控制补液总量、补液速度,注重基础心肺病变,结合前3d和当天患者症状和体征,合理予以补液能避免术后急性肺水肿和左心衰.GPFT原则上是最优化的心脏前负荷,既可维持有效血容量,保证微循环灌注和组织氧供,又可避免组织水肿,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但各种研究中达到目标所采用的评估指标、监测方法、实施方案、液体治疗种类各不相同,本文就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ABO血型因素对硬膜外麻醉病人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行择期小出血量手术病人12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30~50岁,体重50~75kg,按照ABO血型分为4组(n=30):A型血组(A组)、B型血组(B组)、AB型血组(AB组)和O型血组(O组).于麻醉前(T1)、手术30 min(T2)、术毕(T3)、术后1 h(T4)、8 h(T5)和24 h (T6)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测定PT、APTT、Fib浓度、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ct和Plt计数.结果 T1-6时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与T1时相比,T2-6时O组血浆Fib浓度降低,PT、TT和APTT延长(P<0.05),A组、B组及AB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B组及AB组相比,T1-6时O组Fib浓度降低,PT、TT和APTT延长(P<0.05或0.01).结论 虽然不同血型病人硬膜外麻醉下围术期凝血功能均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相对于其他血型,O型血病人凝血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6.
韩志强  于建设 《河北医药》2008,30(3):282-283
目的研究依托咪酯、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肠镜检查且无肠镜检查禁忌证的的患者120例,年龄65~72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E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用量每次0.15~0.3mg/kg;P组:静脉推注瑞芬太尼2μg/kg,异丙酚每次1.5~2.0mg/kg;C组:接受常规肠镜检查。监测并记录患者入室至检查结束不同时点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血压及心电图,观察苏醒时间、镇痛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并进行比较。结果E组和P组患者顺利完成肠镜检查,患者术中几无不适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C组低(P<0.05),C组患者反应明显;P组和C组在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变化最大,与检查前相比较均降低或升高15%~25%和20%~35%。E组则变化较小,血压仅降低8%,心率降低6%,与P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症状12例占30%,而E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症状6例占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瑞苏太尼静脉复合麻醉用于无痛肠镜检查对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纤维支撑喉镜下行声带息肉切除术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手术,因其麻醉的特殊性,国内有多种方法。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双侧喉上神经阻滞及环甲膜穿刺注入局麻药结合非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支撑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对病人呼吸、循环、应激反应及苏醒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食管癌根治术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但据文献报道,单纯全麻手术的病人术中、术后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升高,再加上吸痰、插管和拔管的强烈刺激可致剧烈的心血管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射频热凝技术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连续射频(CRF)与脉冲射频(PRF)技术的镇痛机制及临床应用范围。方法:用射频仪发出的CRF或PRF电流分别作用于不同的脊神经背根神经节(DRG),观察其镇痛效果及对DRG组织结构及传导机能的影响。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没有明显差异,但CRF组少数病例术后发生患侧下肢短时间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并可引起神经组织结构的改变,而PRF对运动功能和神经组织结构无影响。结论:CRF与PRF镇痛效果相似,但PRF较CRF更安全,适应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10.
目前手术治疗肿瘤是最重要的手段,肿瘤术后患者的转归也备受,而研究麻醉方面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的研究也日趋增多,主要的研究表明:麻醉在围手术期对于肿瘤的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不同麻醉技术的实施、吸入麻醉药的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及其他。其可抑制细胞、体液免疫,降低免疫细胞的活性,如自然杀伤细胞(NK)、增加体内肿瘤循环细胞的转移等[12],从而间接或直接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影响肿瘤患者的预后[31]。特此,将今年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