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估单孔腹腔镜手术对异位妊娠、不孕症患者机体应激及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56例异位妊娠、不孕症患者,以非随机方式分为单孔腹腔镜组(n=26)与传统腹腔镜组(n=30)。分别检测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72 h血清中皮质醇、甲状腺激素及肝酶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皮质醇均升高,传统组术后24 h皮质醇变化较显著,两组均于术后72 h恢复至术前水平。单孔组手术前后甲状腺相关激素水平较传统组轻微且恢复迅速,传统组波动较大。两组患者肝酶影响不明显。单孔组手术时间长于传统组。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较传统腹腔镜手术对机体应激及代谢影响小,手术更微创,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尚待大样本及长时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4年5月9208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并发症9例,发生率0.1%(9/9208)。3例大血管破裂术中发现,间断缝合修补,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肠管损伤1例,术后第5天发现,经阴道行直肠阴道瘘修补术;输尿管损伤3例,1例术中发现,即行输尿管移植术,其余2例术后1~2周发现,术后2个月余行开腹输尿管膀胱植入术;膀胱损伤2例,均为术中发现,腹腔镜下行膀胱修补术。9例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好。结论术中应仔细解剖,手术结束前常规查看输尿管蠕动及膀胱情况,检查导尿袋尿是否红色及有无气体,怀疑肠道损伤可肛门直肠充气看盆腔有无水泡产生。大血管损伤应保持镇定,一般可以在腹腔镜下行缝合术。  相似文献   
3.
李敬  乐爱文  袁瑞  朱元方  耿力  杨环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8):2696-2698
目的:探讨宫腔镜、腹腔镜联合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效果。方法:对诊断为不孕症的病人,首先进行输卵管通液术,对于通液结果为输卵管不通者,应用76%的泛影葡胺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对诊断为双侧输卵管阻塞者则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宫腔镜下观察宫腔内、输卵管、子宫口是否存在病变,做选择性输卵管插管通液术,腹腔镜直视下观察输卵管阻塞度及阻塞部位,并做相应手术。结果:双侧通畅15例,一侧通对侧阻塞9例,一侧通而不畅对侧通畅6例,双侧阻塞2例。均较单用宫腔插管通液效果好。结论:宫、腹腔镜联合能充分利用二者的优点,相互补充,明确输卵管阻塞的部位和程度,对输卵管复通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CO2对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的增殖及CDK4和Cyclin D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二氧化碳(CO2)气腹对宫颈癌细胞体外生长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宫颈癌细胞株Caski,以14mmHg气压的CO2处理2h,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流式细胞术(FCM)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aski细胞外生长情况,细胞周期变化及周期相关蛋白CDK4和Cyclin D1的表达水平。结果:CO2处理后Caski细胞增殖加快,细胞周期中处于增殖期的细胞比例增高,周期相关蛋白CDK4和CyclinD1的表达显著增加。结论:CO2可以促进Caski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MRI在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发病率为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之首,治疗前正确判断患者临床分期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特别重要.目前,主要通过妇科检查来对宫颈癌进行临床分期,这种方法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准确率不高,文献[1]报道为61%~66%.MRI具有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可多方位、多序列成像等特点,使其在肿瘤分期中越来越受重视.此研究通过对宫颈癌妇科检查和MRI相关特点分析,探讨MRI在宫颈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南地区雌激素受体β(ER-β)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月经过少的关系。方法:选择西南地区100名原因不明月经过少患者为实验组,100名正常月经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ER-β基因RsaI和Alu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5号内含子的高变区CA重复序列多态性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分布。结果:RsaI和Alu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分离出9种CA重复序列等位基因,正常组和实验组的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无显著性。以重复次数n≤20作为SS型,n>20为LL型,再比较两组病人SS型和LL型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ER-β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月经过少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SS型等位基因可能是原因不明月经过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乐爱文  袁瑞  姚珍薇  朱元方  耿力 《生殖与避孕》2007,27(10):648-652,678
目的:探讨原因不明月经过少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ERα)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表达的关系。方法:选择100名原因不明月经过少患者为实验组,100名月经正常人群为对照组。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ERa基因PvuⅡ,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ERα表达。结果:P基因型频率实验组为47.5%,对照组为30.5%,OR=2.062。X基因型频率实验组为20.5%,对照组为30.5%,OR=0.588。PvuⅡ和Xba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在两组中均呈多态性分布。实验组ERα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ERα基因多态性与原因不明月经过少有关,P等位基因可能是其危险因素,X等位基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ERα在子宫内膜中原因不明月经过少中的表达低于月经量正常子宫内膜,且可能与月经量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1(hMLH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3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hMLH1的表达。结果:内异症组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5%(15例/23例),正常内膜组hMLH1蛋白表达阳性率为95%(19例/2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内异症组hMLH1基因蛋白表达阴性及弱阳性率为69%(16例/23例)。正常内膜组中,hMLH1蛋白表达阴性及弱阳率为35%(7例/2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hMLH1基因的无表达或表达减弱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胺酮复合不同比例异丙酚静脉麻醉在妇科小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妇科小手术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分别采用氯胺酮0.50 mg/kg复合异丙酚0.25、0.50、1.00 mg/kg进行静脉复合麻醉,记录患者的年龄、术中生命体征、体质量、麻醉恢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体动反应及术中、术后其他不良反应。结果①3组患者术中的体动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Ⅰ组、Ⅲ组患者术后血压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患者均未发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0.50 mg/kg氯胺酮复合0.50 mg/kg异丙酚对妇科小手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腔镜广泛子宫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子宫恶性肿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3月~2011年12月42例腹腔镜手术与同期46例开腹手术行子宫广泛切除、淋巴结清扫治疗的子宫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术中、术后情况。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303.4±118.2)ml vs.(407.6±120.2)ml,t=-4.094,P=0.000],切除淋巴结多[(27.5±5.1)个vs.(20.6±4.3)个,t=6.881,P=0.000],术后排气早[(1.5±0.5)d vs.(2.1±0.6)d,t=-5.069,P=0.000];2组手术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腹腔镜下治疗子宫恶性肿瘤创伤小,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