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358例(399只眼)青光眼病例小梁切除术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行角膜内皮细胞检查,观察形状和数量的变化.结果小梁切除术未发生浅前房者,周边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4.5%,中央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3.0%(P>0.05).Ⅰ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7.1%,中央丢失率为5.9%(P>0.05).Ⅱ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9.1%,中央丢失率为6.5%(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Ⅲ度浅前房,周边丢失率为54.7%,中央丢失率为45.2%(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以造成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而浅前房是其损害的重要原因,尤其是Ⅲ度浅前房.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不同术式效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寻求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以减少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对636例726眼采用单纯胬肉切除术(209眼)。带蒂结膜瓣转移术(158眼),保存羊膜移植术(94眼),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131眼),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134眼)等方法治疗,随访6月至7年,比较其复发率。结果术后复发率,单纯胬肉切除为29.67%,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为20.25%,保存羊膜移植术为15.96%,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为6.11%,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3.73%。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丝裂霉素C应用加带蒂结膜瓣转移术减低了胬肉的复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二种理想的手术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徐振强  王惠云  黎良达  陆勤康 《浙江医学》2020,42(20):2140-2145
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硬化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及激光扫描眼镜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3例(117眼),无缺血性脑卒中病史的住院患者62例(115眼)。采用欧堡Daytona激光扫描检眼镜行免散瞳视网膜血管照相。分析传统视网膜动脉硬化评分、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及视网膜中央动脉等效直径(CRAE)是否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与传统视网膜动脉硬化评分评价缺血性脑卒的诊断效能;比较联合视网膜动脉硬化评估指标(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与CRAE)与其各个指标单独评价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者在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收缩压、舒张压、FPG、TC、TG、HDL、LDL、传统视网膜动脉硬化评分、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及CRAE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性别、年龄及酗酒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散点图显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r2=0.011)及CRAE(r2=0.004)均无明显线性关系;校正高血压、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及其他危险因素(吸烟史、收缩压、舒张压、TC、FPG、HDL、LDL)前后,结果显示传统视网膜动脉硬化评分、视网膜硬化总评分及CRAE均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均P<0.05);采用传统视网膜动脉硬化评分、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CRAE及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联合CRAE评估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风险的AUC(95%CI)分别为0.567(95%CI:0.494~0.641)、0.597(95%CI:0.524~0.670)、0.774(95%CI:0.715~0.832)及0.897(95%CI:0.859~0.935),最佳参数值分别为1.50(灵敏度0.923,特异度0.191)、10.50(灵敏度0.735,特异度0.435)、10.08(灵敏度0.730,特异度0.692)及0.04(灵敏度0.709,特异度0.913)。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视网膜动脉硬化程度较严重,提示视网膜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一定相关性。相比单个视网膜动脉硬化的评估指标,联合视网膜动脉硬化总评分及CRAE的变化对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破坏视网膜微血管,是全球眼病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检测DR的金标准是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技术。随着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的出现,其提供了一种快速、安全的方法来评估视网膜微血管系统,比传统的荧光血管造影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高质量的OCTA图像使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和新生血管变得可视化,它的自动分析可量化视网膜毛细血管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改变。因此,OCTA作为一种客观的DR检测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OCTA并非全能。笔者将对不同阶段DR在OCTA下的表现以及OCTA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的特点并探索不同手术方式、不同的矫正度数对角膜基质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方法50只新西兰纯种白兔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25只;A组兔子为PRK组,B组兔子为LASIK组;每组兔子左眼进行-4.0D激光切削,右眼进行-8.0D激光切削。分别在术后4h、24h、1w、4w和3m五个时间点处死兔子,每个时间点每组随即处死5只兔子,取兔角膜制作病理切片,行透射电镜检查,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原位显示凋亡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定量统计比较凋亡水平的差别。结果在术后4h、24hPRK组角膜基质中凋亡细胞较多,其中PRK-8.0D组的凋亡细胞数较PRK-4.0D组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术后4h、24h两个时间点,PRK-8.0D组与LASIK-8.0D组的角膜基质中的凋亡细胞数进行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的时间点,LASIK-4.0D组与LASIK-8.0D组TUNEL阳性细胞计数的比较,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较PRK低,凋亡程度与制瓣中的角膜损伤有关,与切削深度无明显相关;PR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凋亡水平随切削深度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6.
可调节人工晶状体眼早期视觉质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植入ICU可调节人工晶体眼的早期视觉质量改变并与传统单焦人工晶体眼作对比.方法:植入可调节式人工晶体25只眼作为试验组,植入同样材质的折叠式人工晶体25只眼作对照;术后1月、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远、近视力、对比敏感度(CS)及调节力等视功能,问卷调查视物情况及视觉症状.结果:试验组在术后1月、3月的裸眼近视力、最佳远矫下近视力和调节力优于对照组(P<0.001),其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及CS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近距离作业满意度、近用镜脱镜率大于对照组.结论:植入ICU可调节人工晶体能够提供比植入传统单焦点人工晶体更好、更有用的不戴镜近视力,植入安全、有效;但仍需更长时间的随访以观察视功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预测模型预测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控制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首次验配角膜塑形镜并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选取验配角膜塑形镜时的年龄、眼轴、角膜平坦曲率、球镜度数以及柱镜度数作为特征,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角膜塑形镜控制效果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通过变量重要性分数评估发现对于角膜塑形镜控制效果预测准确性贡献度较大的前三位因素为验配角膜塑形镜时的年龄、眼轴及角膜平坦曲率。经多次模型特征调整后,最终使用配戴角膜塑形镜时的年龄、眼轴、角膜平坦曲率、球镜度数及柱镜度数5个特征,利用十折交叉验证的随机森林模型的总体预测准确率为82.61%,特异性为88.9%,敏感性为71.4%,模型值为58.93%,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结论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内镜下经筛蝶入路视神经减压术的相关解剖以及在手术中的意义.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视神经管标本15例(30侧),观察视神经管的解剖特点和毗邻关系,并根据鼻内镜入路测定相关参数.结果 ①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optic carotid triangle,OCT)与视神经、眼动脉、海绵窦和颈内动脉关系恒定,OCT出现率为66.7%.②鼻小柱基底前缘到视神经管眶口、管中部和颅口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72.79±5.40)mm、(75.85±5.10)mm和(79.34±4.95)mm,仰角分别为(39.45±3.68)°、(37.30±4.24)°和(35.45±4.16)°.③视神经内侧壁眶口、管中部和颅口的鞘膜厚度分别为(0.70±0.18)mm、(0.51±0.15)mm和(0.49±0.22)mm,眶口与管中部、颅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视神经管眶口、管中部和颅口内侧缘离颅正中矢状面的旁开距分别为1/2(12.69±2.73)mm、1/2(19.61±3.47)mm和1/2(25.79±3.23)mm.结论 OCT是内镜下经筛蝶入路视神经减压术首选的解剖定位标志,减压关键在视神经眶口,从视神经内侧壁与上壁交界处切开鞘膜安全且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9.
陆勤康  华佩炎 《临床》1997,4(1):37-39
随访观察用国产腹蛇抗栓酶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79例的疗效,结果表明:治愈率为36.71%,总有效率84.81%,通过双盲法对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糖苷,并探讨了此法治疗的年龄、病程长短与疗效的关系。提示国产腹蛇栓酶试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比较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0.
国产蝮蛇抗栓酶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国产蝮蛇抗栓酶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治疗组79例(79眼)进行以国产蝮蛇抗栓酶为主的治疗观察,并与对照组72例(72眼)(用低分子右旋糖耷治疗)进行疗效比较,讨论了用此法治疗中阻塞部位等与疗效的关系及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报告。结果治疗组79例中,经随访观察(平均1.6年)治愈率36.71%,总有效率84.81%,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右旋精耷。并能降低血纤维蛋白原、胆固醇、甘油三脂等。结论提示国产蝮蛇抗栓酶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作为一种新的尝试是比较有效、安全的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