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特种医学   9篇
眼科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职业男女人群在头低位倾斜实验中的反应,比较其异同点.方法 被试者42名,分为4组:女职业组(A组)11人、女飞行组(B组)10人、男特飞组(C组)14人和男职业组(D组)7人.观察他们在-30° 45 min头低位期间心率(HR)、血压(BP)和症状的变化.结果 男女4组心率均随头低位倾斜(HDT)时间延长而下降,以男职业组和女飞行组的降低明显(P<0.05);男特飞组SBP、MBP显著高于女性两组(P<0.05),DBP明显高于女飞行组(P<0.05);男职业组HR、BP均显著高于女职业组(P<0.05).女职业组DBP、MBP显著高于对照值(P<0.01),DBP两女性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女性组对HDT的症状反应较男性组轻. 结论女性组心率对HDT的反应趋势与男性一致;血压的调节在女性与男性间,女性不同职业间存在差异,症状是判断HDT耐力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体能健康女性对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LBNP)的反应特点.方法 1)用运动平板测最大耗氧量;2)采用逐渐递增负压的方法,最大负压-50 mmHg.被试者为21名30岁年龄组女性健康志愿者,分为惯于久坐的女职业组(A组:VO2max 33.69±4.50 mL·kg-1·min-1)11人,经常锻炼的女飞行组(B组:VO2max 39.61±3.84 mL·kg-1·min-1)10人.结果 两组HR均随LBNP的负荷增加而增加(P《0.01~0.001).B组SBP明显降低(P《0.01).A组DBP明显增高(P《0.05).B组MBP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与女职业组相比,女飞行组对LBNP心血管反应不良,表明体能对LBNP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确定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2套不同类型抗荷服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方法 22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穿着绳索拉紧式和充气式抗荷服测定各自选定的高、低2种压力制度时的下体负压耐力,同时观察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绳索拉紧式抗荷服选定20~ 30 mmHg和30 ~ 40 mmHg两种压力制度,充气式抗荷服选定30 ~ 40 mmHg和40 ~ 50mmHg两种压力制度.结果 穿着绳索拉紧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呈降低趋势,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穿着充气式抗荷服时高、低2种压力制度下志愿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在高压力制度组呈降低趋势.结论 两种抗荷服在各自的高、低压力制度下均可显著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且高压力制度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脉络膜在调节眼球生长和近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在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脉络膜厚度显著变薄并伴有血流灌注减少,进一步引起视网膜和巩膜局部缺氧,促进眼轴延长并加速近视发展;脉络膜的厚度和血流或许可作为近视的早期预测因子。本文即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肌力锻炼和功率车锻炼对30 d-6°头低位卧床引起骨丢失的防护效果,为筛选航天员暴露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运动锻炼方法提供参考。方法15名男性青年受试者分为卧床对照组、下肢肌力锻炼组和功率车锻炼组,每组5人,在30 d-6°头低位卧床期间,两个运动锻炼组共进行了25 d(次)的运动锻炼,下肢肌力组每天锻炼16~18 min,功率车组每天锻炼30 min。分别于卧床前和起床后测量了全身骨密度(BMD QDR-4500/W Hologic)和腰椎骨小梁比值(CTPhilips-Mx-8000)。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以后全身骨矿含量显著下降(P0.05)、左髋总骨密度和右髋大转子骨密度显著下降(P0.01),第2~4腰椎骨小梁比值显著下降(P0.05),功率车锻炼组虽然全身骨密度显著增加,但是第3~4腰椎骨密度却显著下降(P0.05),下肢肌力锻炼组全身和腰椎及髋部等承重部位的骨矿含量和骨密度均无明显下降。结论30 d-6°头低位卧床可引起腰椎和髋骨等承重部位明显的骨丢失,功率车锻炼方法不能改善腰椎部位的骨丢失,下肢肌力锻炼方法对于维持全身和承重部位的骨密度具有明显的防护效果,该结果将对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失重对抗措施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和分析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心电图节律的影响。方法 150名志愿者在电动立位转床上进行反复体位改变实验,部分志愿者进行头高位倾斜(head-up tilt,HUT)实验、头低位倾斜(head-downtilt,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检查,连续监测和记录心电图,统计并比较不同负荷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百分数。结果在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23.33%(35/150)的志愿者心电图出现了节律失常,其中7.33%(11/150)出现了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反复体位改变实验中心电图节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UT实验、HDT实验、下体负压实验、低压缺氧检查和运动心肺功能检查(P<0.01),出现典型节律失常的志愿者在其它5项实验或检查中均未出现。结论一定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可引起健康志愿者心电图较高频率的节律失常,并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阵发性室上速的典型节律改变。这提示反复体位改变实验有可能在航天员和飞行员医学选拔或医学鉴定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低能量红光对于近视儿童脉络膜厚度(ChT)和等效球镜度(SE)及眼轴长度(AL)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共8个数据库,从建库至2023-01期间所有关于低能量红光干预近视发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红光干预作为试验组,仅配戴单焦眼镜作为对照组。按照Cochrane手册要求进行文献质量及偏倚风险评价。Meta分析由Revman5.4软件完成。结果:共计纳入8篇有关低能量红光干预近视发展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用于分析ChT变化的样本量为红光组407眼,对照组425眼;用于分析SE变化差值的样本量为红光组490眼,对照组518眼;纳入AL分析的样本量为红光组518眼,对照组539眼。红光组与对照组ChT、SE、AL比较均有差异(ChT:WMD=37.81,95%CI:21.55~54.07,P<0.001;SE:WMD=0.58,95%CI:0.46~0.71,P<0.001;AL:WMD=-0.31,95%CI:-0.39~-0.24,P&...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和正常豚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的视黄醇脱氢酶5(RDH5)基因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5只),其中,右眼进行遮盖为FDM组(15眼),左眼不遮盖为自身对照组(15眼);空白对照组(15只)双眼不做任何干预。分别于遮盖前,遮盖1周、2周、3周和4周后检查豚鼠屈光度和眼轴长度。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遮盖前、遮盖1周后,FDM组、自身对照组、空白对照组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三组间豚鼠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2周、3周、4周后,FDM组豚鼠屈光度分别为(1.47±1.41)D、(3.32±1.39)D、(4.63±1.04)D,眼轴长度分别为(7.69±0.24)mm、(7.92±0.09)mm、(8.34±0.15)mm,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遮盖4周后,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细胞中RDH5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调(均为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RDH5主要表达于豚鼠RPE层,与空白对照组和自身对照组相比,FDM组豚鼠RPE层RDH5蛋白的平均荧光强度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DM豚鼠近视眼RPE细胞内RDH5基因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下调,提示RPE 细胞内RDH5可能在近视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反复体位改变方法可以实现两次以上的血液重新分布,可以更好地研究在血液重新分布过程中心血管系统调节变化。本文阐述了反复体位改变对血液重新分布、血压、心率、心电图、每搏量、心输出量、总外周阻力、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影响,并认为在反复体位改变过程中,血压的调控是心血管功能调节变化的中心环节。同时,就反复体位改变试验的分类及其在航空航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