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题与解答     
江睿  许宇  褚仁远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5):280-280,313-314,316-317,328,333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2月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的ROP患儿,统计其性别、孕周、出生体重、ROP诊断、激光治疗参数、眼底随访情况、RetCam图片等临床资料,分析激光治疗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时间、部位和范围等特点。结果7例患儿(共12只眼)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出现视网膜脱离,其平均孕周为29.9周(28~35周),平均出生体重1366g(1140~1810g)。激光治疗前诊断为阈值病变8只眼(占66.7%),阈值前病变1型4只眼(33.3%)。所有患眼激光治疗后平均5.8周出现视网膜脱离,其中11只眼(91.7%)在治疗后2~7周出现视网膜脱离,仅1只眼(8.3%)于激光治疗后24周出现4B期。所有患眼中,9只眼(75.0%)表现为颞侧、局限性的牵引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4个钟点,1只眼(8.3%)表现为鼻侧、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脱离范围4个钟点,另2只眼(16.7%)为累及各象限的完全性视网膜脱离。所有患儿激光治疗后平均随访27.2周。结论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经间接检眼镜激光治疗后7周内出现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比较大,主要表现为颞侧玻璃体增殖、牵引而导致的局限性视网膜脱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经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和临床检查确诊为AP-ROP的35例患儿7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病变均位于后极部。其中,病变位于1区42只眼,病变位于2区28只眼。合并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46只眼,合并玻璃体积血19只眼。所有患儿在确诊后12 h内接受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观察全身及眼部的不良反应情况。注药后1周,观察患眼眼底情况,比较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前后视网膜血管纡曲和扩张程度的变化。所有患眼均在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治疗后联合激光光凝治疗,激光治疗距离注药的时间间隔为1~10周,平均间隔时间(5.1±2.6)周。治疗后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0.3±3.9)个月。主要观察视网膜病变转归情况。对于随访过程中出现病情进展至4期或5期的患儿,行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或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结果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无患儿发生眼部并发症及全身不良反应。出现新增的视网膜前出血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7.1%;但出血均自行吸收。随访期间,所有的晶状体均保持透明,未发生医源性裂孔。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后1周,所有虹膜新生血管或扩张的虹膜血管均消退。玻璃体积血明显吸收16只眼,占合并有玻璃体积血患眼的84.2%。后极部血管纡曲、扩张明显消退61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7.1%;视网膜血管不同程度向周边生长59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4.3%。1区病变42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区32只眼,占76.2%。2区病变28只患眼中,血管发育至2~3区交界处24只眼,占85.7%。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后,视网膜血管网或嵴消退、附加病变消退且视网膜平复6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88.6%。视网膜表面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1.4%。其中,进展至4期5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1%;进展至5期3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接受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4只眼,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4只眼。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完全复位5只眼,视网膜部分复位3只眼。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联合激光光凝治疗AP-RO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以近视眼中心凹劈裂、黄斑裂孔及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为代表的高度近视黄斑病变是影响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有助于提升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除玻璃体后皮质和内界膜对视网膜的牵拉,有利于恢复视网膜的弹性,使近视眼中心凹劈裂消失.促进黄斑裂孔的闭合和视网膜复位;而抗新生血管药物与光动力疗法和(或)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则是治疗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展方向.正确认识和掌握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诊疗方法 和时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其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是进一步减少高度近视患者视功能损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Dear Sir,We are Dr.Yu J,and Dr.Zhang Q,from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Xin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China.We write to present a case report of a novel therapy concept:staged surgery as a therapy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ROP is a neovascular retinal disorder.It can affect the vision of infants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young gestational age.Serious ROP can progress to childhood loss of vision,even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是 导致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之一。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目前与FEVR相关的致病基因有EVR1,EVR2,EVR3,EVR4。临床表 现 多种多样,其眼底特征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和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有助于诊断。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Norrie病、视网膜母细胞瘤、Coat's病等相鉴别。 通过筛查发现早期患者可使用激 光光凝或者冷凝治疗周边无血管区;对于晚期患儿主要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但预 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本病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希望能够找到更加有 效的治疗方法,或者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因为FEVR失明的患者越来越少。   相似文献   
7.
8.
经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治疗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评价经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治疗的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激光光凝治疗的ROP阈值病变、阈值前病变患儿126例241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确诊后3d内在眼表面麻醉下采用半导体倍频YAG激光经双目间接检眼镜输出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后平均随访129.4d。结果所有接受治疗的患儿中,ROP退化203只眼,占84.2%;视网膜结构不良预后38只眼,占15.8%。后者包括黄斑牵引增生条索16只眼,占不良预后的42.1%;进展至4A期(未累及黄斑的局限视网膜脱离)4只眼,占10.5%;4B期(累及黄斑的局限视网膜脱离)7只眼,占18、4%;5期(完全视网膜脱离)11只眼,占28.9%。最常见的治疗后眼部并发症包括结膜下出血(38只眼,占15.8%)和感染性结膜炎(22只眼,占9.1%),呼吸暂停等全身并发症少见(1例,占0.8%)。结论经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光凝治疗ROP阈值病变和阈值前病变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总结婴幼儿牵牛花综合征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眼底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就诊的牵牛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眼别及视力等情况。观察指标包括视力检查、眼内压检查、眼前节检查、眼底检查以及屈光度检查等。对病例进行计数并求百分比。结果共有13例(14眼)被诊断为牵牛花综合征。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2个月-6岁,平均(30.6+24.7)个月。其中男性7例(54%),女性6例(46%);6只(43%)为左眼,8只(57%)为右眼;除1例患者(8%)为双眼发病外,其余1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8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均低于0.1。所有患者眼底表现均非常典型,似盛开的牵牛花。其中有4例(4眼,28%)合并有永存原始玻璃体增生症,9例(9眼,64%)合并有黄斑异位。1例(2眼,14%)合并有视网膜脱离。结论牵牛花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视觉功能的先天缺陷综合征。准确及时的诊断和定期随访有利于保存这类患儿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和斜视类型。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患有中枢性疾病合并斜视患儿(2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52%),女11例(48%)。对患儿发病年龄、就诊时年龄、斜视类型、屈光状态、眼底及视力等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儿均在生后6个月内发现斜视,患儿就诊时的年龄为6个月至8岁,平均(3.8±2.1)岁。外斜视18例(78%),水平外斜视的度数为-30△~-120△,平均(-73.6±30.6)△。内斜视5例(22%),其中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例,非调节性内斜视4例;水平内斜视度数为+25△~+35△,平均(+29.0±4.2)△。合并A型斜视5例,合并V型斜视4例,合并DVD 4例,合并隐性眼球震颤1例。能够进行视力检查的7例患儿,无一例最佳矫正视力在0.8以上。术前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的12例患儿中无一例有同时视。患儿中脑瘫15例(65%),脑积水3例(13%),脑发育迟缓3例(13%),癫痫1例(4%),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4%)。共有22例患儿行手术治疗,手术量的设计按照常规手术量计算,其中11例患儿(占50%)手术涉及3条直肌,且均为外斜视。随访3~15个月,平均(9.6±3.6)个月。术后正位20例;能够配合同视机检查12例患儿中,7例无同时视,3例有同时视,2例有融合视。结论 伴有中枢性疾病的婴幼儿斜视表现为共同性的先天性斜视,且以大角度的外斜视居多;中枢性疾病中以脑瘫居多。多数患儿伴有一定程度的弱视以及双眼视功能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