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眼科学   4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原性眼内接触镜兔眼植入术后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晶体眼眼内接触镜植入术是一种矫治高度近视的新型手术,胶原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已在国外应用于眼内接触镜(ICL)的研制,国内尚无同类产品。目的:通过兔眼的动物实验,观察胶原性眼内接触镜植入眼内后的组织细胞学反应,评定胶原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机对照成组实验设计。地点和对象:本研究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完成,实验对象为20只新西兰白兔,体质量2.0~2.5kg,性别不分。干预:实验兔随机分为ICL植入组、手术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3组。术后14d和28d,取下实验动物眼的前段组织和ICL。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检查及透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摄片。主要观察指标:ICL表面和眼前段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ICL植入组术后早期眼前段组织中以大量吞噬细胞浸润为主,巨噬细胞功能活跃,成纤维细胞较少。后期巨噬细胞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增多。手术对照组术后早期眼前段组织中较多巨噬细胞存在,后期成纤维细胞显著增多,且有纤维组织形成。结论:ICL植入术后炎症细胞变化情况显示为典型的异物肉芽肿性炎症过程。胶原性ICL具有优良的眼内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刘畅  胡毅倩  徐承慧  祝肇荣 《眼科研究》2007,25(10):778-781
目的研究Moorfields回归分析(MRA)及多变量区别分析(MDA)的2个指标FSM和RB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能力,及MRA在视盘整体和视盘分区间的差异。方法对23例正常人(26眼)、26例可疑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2眼)和21例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1眼)进行HRT-Ⅱ和OCTOPUS视野计G2-TOP程序两项检查。结果视盘整体MRA、FSM、RB与视野缺损指数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37、-0.565、-0.716(P<0.01),且3个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视盘面积增大,MRA、FSM和RB特异性均下降。可疑组中视盘分区MRA与视野检查一致率均高于整体,一致率最高分区为颞下(78.13%)。各分区中MRA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分区为颞上和颞下。结论MRA和MDA检测开角型青光眼能力较强,且与视野检查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但应用于大视盘分析时须谨慎下结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可生物降解的阿霉素(adriamycin,ADM)、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巩膜塞植入体对兔眼实验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玻璃体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和作用机理。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50眼,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用药组各10只20眼,另外设空白组5只兔10眼。所有兔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并向玻璃体腔注入兔结膜成纤维细胞悬液0.1mL(2×10^9个/LPBS)。用药组植入ADM、DEX巩膜塞各一枚。连续28d观察眼底PVR分级情况,检测玻璃体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浓度。结果模型组和用药组术后第28天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分别为75%和30%,模型组与用药组之间有显著差异(χ^2=8.120,P=0.004)。用药组中bFGF和PDGF浓度明显低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ADM、DEX巩膜塞植入体能够明显降低玻璃体中bFGF和PDGF的浓度,抑制细胞过度增生,降低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从而防治PVR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用于儿童散瞳检影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72例3 ~ 11岁的屈光不正儿童,随机分为阿托品眼用凝胶组(试验组,36例72眼)和阿托品眼膏组(对照组,36例72眼).两组分别进行散瞳检影,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4 d瞳孔直径和调节能力以及眼压、呼吸、心率的变化.结果给药后第4 d,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地散大瞳孔和去除调节性紧张,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86.12%(P>0.05).给药前后以及两组之间呼吸、心率、眼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硫酸阿托品眼用凝胶具有与阿托品眼膏相似的睫状肌麻痹作用,且使用安全,是理想的儿童散瞳检影睫状肌麻痹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抗氧化离体实验,用经典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VitC),验证抗氧化剂对晶状体蛋白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并建立体外设计、验证和筛选药物对晶状体抗氧化保护作用的评定指标.方法 15 d龄SD大鼠经皮下注射2 mmol/L亚硒酸钠溶液建立白内障模型,在晶状体蛋白制备过程中,部分样品加入经典的抗氧化剂VitC,测定蛋白含量、分析蛋白多肽成分并检测蛋白圆二色性.结果 在VitC的保护作用下晶状体蛋白的低分子量蛋白的含量明显增加,PAGE电泳中出现多条分子量较低的蛋白条带,但SDS-PAGE的泳带无明显改变,CD谱显示α-螺旋增加和β-折叠减少.结论 VitC对晶状体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保护作用,初步得出今后在设计、验证和筛选药物对白内障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时可依据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背景:Staar公司将Ⅳ型胶原与水凝胶(HEMA)聚合而成的新型材料Collamer,是研制眼内接触镜的良好材质国内尚无类似材料。目的:评定胶原聚合物为主体的眼内接触镜(intraoeular contact lens,ICL)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材料:本研究于2000—01/2000—04在上海生物材料研究测试中心完成细胞株。传代48~72h生长旺盛的L—929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白色豚鼠20只,体质量300~500g,1~3月龄,雌雄均可;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7只,体质量17~30kg和2.5~3.5kg,雌雄不拘(热原实验,雌免无孕)(实验动物均由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为普通级)。干预:分别应用胶原材料进行以下生物学测试:①细胞毒性试验(细胞增殖度法)。②致敏试验。③热原试验。④皮下植入试验实验数据根据标准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和增殖情况。②皮内注射和局部斑贴诱导后,每观察时间和每一激发部位红斑和水肿反应情况。③家兔由耳缘静脉注人材料浸提液后,该兔体温升高情况。④胶原材料植人家兔皮下后4周材科周围组织反应情况。结果:①细胞毒性试验:材料组相对增殖度为99%~106%,毒性分级为0~1级。②过敏试验:材料组各时段每一激发部位均无红斑和水肿反应,结果评定胶原聚合物皮肤反应0级,③热原试验:胶原试品个体升温均在0.6℃以下,升温总值在1.4℃以下g皮下植入试验:材料组和对照组试样周围均为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炎症细胞反应为Ⅰ级;纤维囊腔形成评定亦为1级。结论:材料生物学测试结果显示胶原聚合物具有高度生物相容性.是设计制造ICL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的手术效果,探讨超声乳化术中角膜内皮细胞机械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对251眼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术中采用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127眼(A组),其中Ⅱ级核28眼,Ⅲ级核69眼,Ⅳ~Ⅴ-级核30眼。采用传统的超声针头斜面向上乳化劈裂技术124眼(B组),其中Ⅱ级核31眼,Ⅲ级核65眼,Ⅳ~Ⅴ-级核28眼。对两组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及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对照研究。结果A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Ⅱ级核(2.7±0.5)秒;Ⅲ级核(11.9±2.1)秒;Ⅳ~Ⅴ-级核(30.2±8.1)秒。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Ⅱ级核(5.1±0.6)%;Ⅲ级核(8.9±0.4)%;Ⅳ~Ⅴ-级核(12.5±1.6)%。B组累计能量复合参数:Ⅱ级核(2.6±0.4)秒;Ⅲ级核(12.2±2.5)秒;Ⅳ~Ⅴ-级核(31.7±8.9)秒。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Ⅱ级核(5.0±0.5)%;Ⅲ级核(11.2±0.8)%;Ⅳ~Ⅴ-级核(20.6±1.4)%。Ⅱ级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级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乳化术中采用超声针头斜面向下乳化劈裂技术可有效地降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对于硬核白内障的超声乳化,采用此技术更有利于对角膜内皮细胞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手术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内障是视力障碍和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在我国,白内障致盲已达25.8%。在美国,白内障已是致盲的第二位原因。近年来,随着白内障手术量的增加,手术操作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显微手术技术和新型人工晶体的问世,使得白内障手术越来越趋向于同时植入人工晶体;施行白内障囊外摘出;开展不住院白内障手术和手术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混浊263只眼临床随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