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眼科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强蓝光照射后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8周龄健康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3、6、12h实验组(n=12),对照组大鼠接受自然光照,实验组大鼠每日分别接受465±5nm、1000±100lx蓝光照射3、6、12h,连续光照8wk。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及石蜡病理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并分析不同方位及不同分层视网膜厚度、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结果:OCT检查示,各组大鼠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均有差异(P<0.05),且除对照组和3h实验组上方视网膜厚度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间各方位视网膜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内界膜(ILM)-内核层(INL)厚度、外丛状层(OPL)-光感受器外节段(OS)厚度、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厚度比较均有差异(P<0.05),其中各组大鼠平均视网膜总厚度、OPL-OS厚度两两比较均有差异(P<0.05),对照组分别与3、12h实验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肿瘤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开放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条件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团体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采用简式简明心境问卷(POMS-SF)、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所有被试在团体心理治疗前后进行测查。结果:肿瘤患者POMS-SF、SDS及SAS总分均高于常模(t=6.87,2.68,4.87;P0.01);团体心理治疗后,实验组POMS-SF、SDS、SAS总分及各负性因子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1.98~2.68,P0.05或0.01);实验组POMS-SF的VA因子高于对照组(t=2.66,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改善肿瘤患者的心境状态,缓解其焦虑及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脐血移植(UCBT)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同时通过对比性研究,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 PBSCT组以环磷酰胺(CTX)、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氟达拉滨(FLU)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环孢素A(CsA)+骁悉(MMF)+甲氨蝶呤(MTX)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UCBT组以CTX+ATG为主要预处理药物,术后以CsA预防GVHD。结果两组移植病例中粒系恢复情况相当,但UCBT的红系、巨核系恢复较慢。PBSCT组植入率为85.71%。而UCBT组仅有1例完全植入(亲缘供者),植入率仅为3.12%。PBSCT组完全缓解22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57%;脐血移植完全缓解25例,无效2例,死亡5例,总有效率78.12%。结论 UCBT虽植入率低但临床疗效与PBSCT相当,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奥美沙坦酯(OMST)抑制衰老相关人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HA-VSMCs)迁移和侵袭能力的作用及微小RNA(miRNA)参与的机制。方法 HA-VSMCs体外培养,分别经博莱霉素(BLM)诱导衰老、OMST干预及瞬时转染miR-3133 NC/miR-3133 inhibitor。分别设置对照组:HA-VSMCs 正常培养;BLM 组:HA-VSMCs+BLM;OMST 组:HA-VSMCs+BLM+OMST;OMST+miR-3133 NC组:HA-VSMCs转染miR-3133 NC+BLM+OMST;OMST+miR-3133 inhibitor组:HA-VSMCs转 染miR-3133 inhibitor+BLM+OMST。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侵袭实验分别测定HA-VSMCs迁移和侵袭力。明胶酶谱分析测定HA-VSMCs中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分泌。MiRNA生物芯片测定差异表达miRNA并行qRT-PCR验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LM组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显示细胞迁移和侵袭力增加([ 78.43±12.76)% vs(42.47±7.22)%;33.33±5.51 vs 13.00± 4.36,P<0.05],MMP-2分泌水平增加[1.66±0.27 vs 0.87±0.13,P<0.05];而OMST干预可抑制增加的细胞迁移/侵袭力和MMP-2分泌。生物芯片检测显示,以上3组存在差异miRNAs表达。qRT-PCR证实BLM组miR-3133表达下调,而OMST组miR-3133表达上调。与OMST组相比,OMST+miR-3133 inhibitor组HA-VSMC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加([ 85.87±7.39)% vs(49.77±3.05)%;34.67±2.31 vs 20.00±4.58,P<0.05];MMP-2分泌水平也增加(1.76±0.19 vs 0.94±0.10,P<0.05)。结论 OMST能抑制衰老HAVSMC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这一过程可能是通过上调miR-3133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其手术方式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已由传统的复明手术转变为屈光手术,对术后的视觉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近发展的飞秒激光技术以其瞬时功率大,穿透性强,精密度高的特点被成功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但其安全性仍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本文对飞秒激光术中的负压吸引是否会对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产生影响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术的视功能变化。

方法: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97例97眼皆给予实施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前1d,术后1d,1wk,1、3、6、12mo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功能(负/正调节力、调节灵活度)、集合功能(集合近点、融合范围)、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AC/A值)、远距立体视锐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术后各时间点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均无差异(P>0.05)。调节功能:术前及术后各时间负相对调节、调节灵敏度均无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正相对调节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集合功能:术后1d,1wk集合近点均较术前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 术后1d,1wk,1mo融合范围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 AC/A值较术前均有差异(P<0.05),术后6mo与术后12mo无差异(P>0.05),余各时间点间均有差异(P<0.05)。术后1d,1wk,1mo远距立体视锐度与术前均无差异(P>0.05),术后3、6、12mo与术前均有差异(P<0.05)。

结论: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飞秒激光辅助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早期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而视功能恢复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 改良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改良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 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CIPL)、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RT)、多焦视 网膜电图(ERG)。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年龄为40~80岁。2组手术后3个月最 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4.176,P=0.001;改良组:t=6.187,P<0.001)。改良组 手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传统组(t=2.219,P=0.035)。与手术前相比,2组CRT降低(传统组:t=5.666, P<0.001;改良组:t=13.905,P<0.001),术后3 个月改良组CRT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144,P=0.041)。术前所有患眼黄斑区GCIPL厚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51,P=0.366),与手术前相比,传统组术后黄斑区GCIPL无明显变化(t=-3.350,P=0.066),改 良组黄斑区GCIP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8,P<0.001)。2组多焦ERG 1环的P波峰 值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860),2组手术后3个月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 t=-16.932,P<0.001;改良组:t=-29.701,P<0.001),且改良组优于传统组(t=-20.882,P<0.001)。结论: 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是一种实用、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相比,在手术早 期即可更快地恢复黄斑区形态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功能。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一旦发生应积极治疗,临床上以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为特点,及早诊治,可使病死率降低,且病死率因胰岛素应用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局部使用白藜芦醇(Res)对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葡萄膜炎的治疗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实验研究。将36 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0.25% Res治疗组、0.5%Res治疗组、1% Res治疗组和0.1%地塞米松(Dex)治疗组,每组6只。将大肠杆菌细胞壁脂多糖(LPS)溶于无菌的0.9%氯化钠溶液配成1 mg/ml的LPS溶液,并注射入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双后足垫(每只注射200 μg),空白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各治疗组于LPS诱导前后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 Res和Dex 10 μl点双眼,每2 小时1 次,注射LPS前后各6 次。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0.9%氯化钠溶液点眼。观察大鼠眼部炎症反应、临床表现评分,注射LPS 24 h后测房水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眼球病理切片HE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虹膜睫状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 等,探讨与分析Res的治疗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模型组于LPS注射后4 h可见虹膜血管扩张充血,之后炎症反应逐渐加重,24 h时可见前房大量点状渗出、瞳孔区纤维渗出及晶状体前囊膜渗出物沉着,模型组24 h临床评分为4.3 ± 1.2,1% Res组为2.0 ± 0.6,1% Res组葡萄膜炎反应明显轻于模型组(P < 0.05);1% Res组房水中TNF-α和IL-6的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 < 0.05);1% Res组眼部组织病理学改变较模型组轻(P < 0.05);1% Res组虹膜睫状体p38 MAPK和NF-κB p65 的核转位阳性细胞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 < 0.05)。结论:1% Res局部点眼能有效减轻内毒素诱导的大鼠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