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眼科学   65篇
药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手术前后先天性眼震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50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最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最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最大眼震反应期10s时期内的平均值。结果: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旋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43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89.5%,48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42例,占83.3%。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17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术前中心位的眼震速度、幅度和频率分别为(29.64&;#177;18.22)mm/s,(8.52&;#177;3.36)mV,(9.88&;#177;1.21)Hz。术后分别下降为(12.87&;#177;9.24)mm/s(t=5.68,P&;lt;0.01),(3.54&;#177;2.12)mV(t=8.74,P&;lt;0.01),(2.86&;#177;1.83)Hz(t=21.93.P&;lt;0.01)。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可以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相似文献   
2.
老化过程中α-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化过程中α-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方法:使用Sephacryl S-300HR分离幼年、中年和老年兔晶状体皮质和核α-晶体蛋白。测定α-晶体蛋白对加热(60℃)诱导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β-晶体蛋白凝聚,果糖(37℃)和加热(60℃)诱导CAT失活的保护作用。结果:四种评估伴侣功能的方法有类似的结果。不同年龄兔晶状体皮质α-晶体蛋白的保护作用较核强,αH-晶体蛋白的伴侣功能均较αL-晶体蛋白降低;随着老化晶状体皮质αH-和αL-晶体蛋白的伴侣功能无显著性降低,但核αL-晶体蛋白伴侣功能的降低具有显著性。结论:晶状体核α-晶体蛋白年龄依赖性伴侣功能的降低,可以参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近两年来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5例,采用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部分切除术或联合上斜肌折叠术,对侧下直肌后退术或同侧上直肌后退术治疗;如合并内、外斜视可联合内外直肌手术.结果垂直斜视完全矫正29例(82.85%),术后残留上斜度数1.7△~3.4△5例(14.28%),无效1例.术后随访1年,代偿头位完全消失16例(80%),代偿头位改善4例(20%).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效果良好,应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对于矫正代偿头位有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临床特征及不同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67例V型斜视的手术治疗.其中外斜V征46例,内斜V征21例,依据是否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及亢进程度,行下斜肌减弱术或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所有患者按原在位水平偏斜度常规矫正水平斜视.观察手术前后的眼位、斜肌功能和双眼视觉.结果 67例手术中,49例行下斜肌后徙术或后徙转位术,术后43例上、中、下均正位,V征消失;术前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者13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后11例正位,V征消失.67例患者术后19例恢复双眼视.结论 下斜肌后徙,后徙转位术适用于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适用于无下斜肌功能亢进或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征,应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程度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阀植入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观察Ahmed青光眼引流植入物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Ahmed青光眼引流植入物,共治疗28例(29只眼)难治性青光眼,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0例(10只眼),青少年型青光眼5例(6只眼),其它青光眼13例(13只眼).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40.9±7.32 mmHg降至20.63±2.75 mmHg(1mmHg=0.133kPa);人工晶体联合玻璃体手术后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41±5.66mmHg降至术后18.00±2.12 mmHg;青少年型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33.65±5.28 mmHg降至术后16.45±1.48 mmHg;常规滤过性手术失败的青光眼的眼压由术前31.43±4.13 mmHg降至18.13±1.25 mmHg.术后常见并发症有浅前房、前房积血、前葡萄膜炎等.结论Ahmed青光眼引流植入物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一种较为有效的降眼压方法.眼科学报2000;16259~26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斜视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100例斜视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包括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就诊季节、弱视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并发症等。结果:2100例斜视纳入研究(其中男1105例,女995例);各年龄段分别为:<10岁,684例(32.57%);11~20岁,895例(42.62%);21~40岁,432例(20.57%);>40岁,89例(4.24%);其中共同性内斜视882例(42.00%)、共同性外斜视845例(40.23%),非共同性内斜视172例(8.19%),非共同性外斜视130例(6.19%),先天性眼球震颤45例(2.14%),A-V征26例(1.24%)。共同性斜视早期采取水平直肌加强和减弱术,使患者建立同时视觉和治疗弱视;眼球震颤患者头位<30°的采用Parks法矫正,头位>30°者手术量增加40%~60%;A-V征斜视应针对病因,合理正确选择斜肌或直肌肌腱移位术式;急性眼外肌麻痹的病因诊断非常重要,Jensen联结术是有效的手术方式。结论:斜视和弱视并存的手术时机非常重要。复杂性斜视手术的成功率取决于术前的正确诊断、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量的设计和术中的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男,27岁,因车祸致左眼视力下降16d,于2003-02-20入院,初诊为“眼球钝挫伤(左),视神经挫伤(左)”。检查:视力右1.2,左N LP。左眼红绿色不可辨,光定位消失,眼球轻度突出。眼位正,眼球运动不受限。结膜血肿,角膜透明,瞳孔圆,直径5m m,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玻璃体透明,眼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海绵窦瘘的眼部表现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海棉窦瘘的眼部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26例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为颈动脉海绵窦瘘患的病史、眼部表现、临床特点及进行的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手术1次性栓塞成功112例(88.9%),14例行2次栓塞。术后无并发症。98例视力较术前提高1~4行(国际标准视力表)。术后眼部淤血肿胀、眼球突出度均明显减轻或消失,眼球运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视网膜出血吸收。眼部血管杂音全部消失,术后脑血管造影,瘘口均封闭。结论:对于颈动脉海绵窦瘘应及时治疗,尽快改善眼部淤血状态,以利于视功能恢复。血管内栓塞是目前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最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后暴露原因及其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术后暴露的问题。方法:羟基磷灰石(HA)眼座植入术后暴露者15例,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和观察。结果:眼座暴露多发生在5天-30天之内,暴露范围为2mm-13mm,其中8例自行愈合,7例进行手术处理。结论:HA眼座植入术后主要并发症是眼座暴露,其原因为HA眼座微孔缺乏纤维血管长入,眼座暴露可依其范围,大小采用不同方法处理,暴露范围为中度(≥6mm)以上时,应尽早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0.
李养军  王为农  严宏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2):9-11,i0001
目的:评价改良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矫正先天性眼球震颤、斜视以及视力恢复。 方法:实验于1999—01/2004—06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完成。选取在院就诊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26例,行悬吊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眼球震颤手术量每条水平肌肌肉包括缝线在内后退10~14mm基础上,有代偿头位或斜视者,将其手术量计算在内,加减得出最后手术量。术前术后所有患者详细行眼部、视功能、异常头位和眼震电图检查。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4.6个月。 结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全部纳入结果分析。术后眼球各方向运动不受限,术前22例有异常头位者,术后消失18例(82%),改善4例(18%),双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13例(50%),12例(46%)在正前方眼震基本消失,10例(39%)眼震明显减轻,4例(15%)眼震无变化。术前并发斜视16例,术后12例(75%)斜视矫正,无复视等并发症。患者满意度为92%。 结论:悬挂缝线式四条水平肌超常量后退术能有效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消除或改善异常头位,矫正合并的斜视,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