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57篇
药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甾体抗炎药对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计算出抑制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双氯芬酸钠、安贺拉(酮咯酸氨丁三醇)、地塞米松及洁霉素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双氯芬酸钠与安贺拉3个对应浓度的比较中,24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61.4%、42.1%及0,安贺拉组均为0;48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81.0%、70.2%、47.6%,安贺拉抑制率分别为38.1%、31.0%和0;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95.0%、95.0%、54.0%,安贺拉抑制率分别为59.1%、47.2%和33.2%.在双氯芬酸钠与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原液浓度比较中,24、48、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93.0%、94.0%、96.0%,洁霉素为24.6%、51.2%、79.1%,地塞米松为45.6%、69.0%、80.0%.在双氯芬酸钠与地塞米松及洁霉素的二分之一原液浓度比较中,24、48、72h时双氯芬酸钠抑制率分别为68.4%、91.7%、95.0%,洁霉素为12.3%、26.2%、49.0%,地塞米松为12.3%、54.6%、55.0%.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与安贺拉对角膜上皮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以双氯芬酸钠抑制作用最强,强于传统抗增殖药地塞米松,在抑制LASIK术后上皮植入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陈颖  杜之渝 《眼科研究》2008,26(4):313-316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是由还原糖的醛或酮幕与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的氨基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的终产物,是糖尿病并发症与年龄相关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AGEs在眼部的致病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研究表明,循环血中沉积在眼部的AGEs以及眼组织中的长寿蛋白糖化形成的AGEs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导致了糖尿病和年龄相关的角膜病变、晶状体混浊、玻璃体液化、视网膜病变,最终严重威胁视力.就AGEs在糖尿病和年龄相关性眼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眼底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LASIK术前眼底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LASIK术前2834眼扩瞳后行眼底检查并作详细眼底记录。结果 因发现眼底并发症明显而暂缓手术者共46眼(1.62%),其中视网膜裂孔20眼(0.71%),视网膜退行性病变23眼(0.81%),眼底出血3眼(0.11%)。结论 LASIK术前扩瞳后详细检查眼底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4.
陶丹  杜之渝 《眼科研究》2008,26(5):359-361
目的 探讨汉防己甲素(Tet)对兔PRK术后细胞外基质(ECM)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Tet实验组(0.05%、0.1%、0.2%),艾氟龙(FML)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于PRK术后l周、2周、1个月、2个月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基质Ⅲ型胶原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Tet各质量浓度组角膜基质Ⅲ型胶原表达减弱,均低于FML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et可能是通过减少ECM-Ⅲ型胶原的生成而发挥其对haze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gus,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5年的中度以上近视患者30例(5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年55眼(93.22%)屈光回退量大于或等于1.00D。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年;术后第2~5年中、高度近视组屈光度稳定,而超高度近视组发生了轴性再近视。屈光回退量与术中实际矫正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年增加明显,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屈光回退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术后早期CCT增加引起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虽然术后存在屈光回退,但中、高度近视组远期疗效好,而超高度近视组因本身病理因素术后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选用原代及传代兔角膜上皮细胞,实验组中加入含不同浓度双氯芬酸钠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ethyl thiazolyl thiazolium,MTT)比色法检测其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双氯芬酸钠浓度为27.27μg/ml~54.55 μg/ml时,作用24、48、72 h均明显抑制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P<0.01),并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双氯芬酸钠对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双氯芬酸钠可能是通过诱导凋亡而发挥其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病毒载体(Lentivirus vectors,LVs)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基因转染离体兔角膜上皮细胞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角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并细胞鉴定.分正常细胞组(对照组)与转染细胞组.LVs介导的eG...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病毒载体介导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Lenti-EGFP)通过2种途径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的安全性,为角膜相关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Lenti-EGFP通过角膜基质注射和刮除角膜上皮敷贴带Lenti-EGFP的棉片2种不同方法体内转染大鼠角膜基质细胞,转染后定期在裂隙灯下观察,以3,7,26和48 d 4个不同时间点收集角膜,固定后切片,经HE染色后采用光镜、电镜检查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两组(1b组、1c组)大鼠转染了Lenti-EGFP的角膜各层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与对照组(1a组)之间各组细胞凋亡百分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nti-EGFP通过上述2种转染途径均可安全的转染角膜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是矫正屈光不正的主要方式之一,术中角膜基质层切削、负压吸引等操作可能导致术后眼前节形态和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对术眼会带来何种影响值得关注. 目的 探讨LASIK对眼前节形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 方法 采用等距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7月于重庆明达眼科接受LASIK患者31例59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平均年龄为(24.52±8.41)岁,术眼平均等效球镜度为(-5.96±3.75)D.分别于LASIK术前及术后1、3、6个月采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测量前房角(ACA)、前房容积(ACV)、中央前房深度(ACD)等参数,采用A型超声测量晶状体厚度(LT).以角膜4 mm半径平面为界限将前房分为前、后2段,计算矢高段前房深度(Sag4mmACD)(即角膜后表面顶点至角膜4 mm半径平面高度)和残余前房深度(RACD)(即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高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估ACD与RACD和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术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A、ACV、ACD、RACD和LT测量值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19,P<0.05;F=11.596,P<0.05;F=24.045,P<0.01;F=16.087,P<0.05;F=15.333,P<0.01),术眼术后1~6个月ACA、ACV、ACD、RACD测量值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Sag4mmACD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眼术后各时间点LT值较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前及术后1、3、6个月ACD与RA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976、0.824、0.724、0.938,均P<0.01);术后3个月和6个月术眼LT值与ACD值均呈明显负相关(r=-0.344,P<0.01;r=-0.363,P<0.01). 结论 近视眼LASIK术后ACD变浅,ACD变化区域主要为角膜4 mm半径平面至晶状体前表面,该变化可能与术后视近时调节力增强致LT增加使晶状体前表面前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陶丹  杜之渝 《现代保健》2010,(31):19-21
目的 探讨汉避孕药已甲素抑制PRK术后角膜上及下雾状混浊形成的可能性.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汉防己甲素实验组(0.05%,0.1%,0.2%),艾氟龙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于PRK术后1周,2周,1个月,2个月用ELISA法检测兔房水TGF-β1的表达.结果 PRK术后1周兔房水中TGF-β1含量开始升高,于术后2个月仍处于较高水平;汉防己甲素各浓度组房水TGF-β1含量均低于艾氟龙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汉防己甲素可能是通过下调PRK术后TGF-β1的表达而发挥其对角膜上及下雾状混浊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