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眼科学   2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IL-6基因启动子区-572C/G多态性与大理白族2型糖尿病(type diabetic mellitus,T2DM)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人群的相关性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 assay,PCR-RFLP)技术及基因测序技术,在大理白族人群中对150例T2DM患者及100例健康对照者(CON组)的IL-6-572C/G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150例T2DM患者中,NDR(未合并DR)组57例,NPDR(合并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77例,PDR(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16例。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同时收集临床生化指标,最终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IL-6基因-572C/G位点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避免患T2DM的风险为G等位基因的1.182倍(95% CI:1.059~1.319,P=0.004); 携带G等位基因的T2DM患者并发DR的风险为C等位基因的1.667倍(95% CI:1.195~2.326,P=0.003),但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P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DM、NPDR+PDR组与CON组在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NPDR组与PDR组相比只有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合并高血压的个体患T2DM的风险为未患高血压的 3.730倍(95% CI:2.060~6.754,P=0.000),同时患DR的风险为3.997倍(95% CI:2.099~7.612,P=0.000); 不同基因型间临床生化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IL-6基因-572C/G基因多态性与大理白族T2DM及DR的易感性相关,但临床生化指标对此易感关联没有协同作用,G等位基因是DR和T2DM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在NPDR进展至PDR过程中无意义,C等位基因对于T2DM和DR的发病具有保护作用; 高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体质量指数促进T2DM和DR的发病,空腹血糖在DR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瓜石汤联合丹参片治疗玫瑰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期间在庆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辩证属阴虚内热兼血瘀的玫瑰痤疮患者9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外用甲硝唑凝胶+口服多西环素胶囊),研究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瓜石汤联合丹参片治疗,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主观和客观症状评分、皮肤屏障功能评分、玫瑰痤疮生活质量量表(RosaQoL)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整体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主观症状总分和各客观皮损症状(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主观症状总分和各客观皮损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经皮水分流失量(TEWL)均显著降低,角质层含水量显著升高(P <0.05);治疗后研究组的TEWL低于对照组,角质层含水量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RosaQoL的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RosaQoL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低于...  相似文献   
3.
醛糖还原酶( aldose reductase,AR)属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 adenine dinudeotide phosphate, NADPH)依赖性的醛-酮还原酶超家族,是多元醇代谢通路中的关键限速酶,在机体高糖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AR广泛存在于肾脏、血管、晶状体、视网膜、心脏、骨骼肌等组织器官中,催化葡萄糖转化为不易通透细胞膜的山梨醇,使细胞肿胀、变性、坏死,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iabetic retinopathy,DR)为多因素疾病,目前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但多元醇代谢通路被证实在DR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临床工作中控制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案对于DR的病情缓解仅有部分疗效或无效,如果能明确与DR病情相关的基因,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病理机制,有助于新治疗方法及药物的研制。本文就目前AR及其基因多态性在DR中的作用和A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