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真菌治疗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眼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由于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 ,它已成为临床上最棘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国外在抗真菌治疗的研究上有较多进展 ,主要包括多种药物如脂质复合物、新型三唑类、免疫抑制剂、细胞壁破坏药物等 ,以及如联合用药、真菌疫苗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多数已用于眼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并取得良好效果。本文就上述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它治疗措施等作一综述 ,以期为临床治疗眼部真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强脉冲光(IPL)联合睑板腺按摩(MGX)(IPL/MGX)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短期 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2月于汉口爱尔眼科医院门诊连续就诊 的MGD患者55例,最终完成随访的有48例(96眼),双眼均行IPL/MGX治疗,每3周治疗1次,共3次。 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调查、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染色、睑板腺 功能及成像、结膜眼红评分、共聚焦显微镜下睑板腺及蠕形螨检查等。使用配对t检验、Wilcoxon 秩和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IPL/MGX治疗结束后1周与治疗前比较, OSDI评分降低(t=2.300,P=0.024),睑板腺分泌能力与睑酯质量均得到改善(Z=-3.617,P<0.001;t= 2.472,P=0.017),角膜染色评分、球结膜眼红评分降低(Z=-2.757,P=0.006;t=2.040,P=0.044),睑 板腺腺周炎症细胞密度下降(t=4.765,P<0.001),睫毛根部蠕形螨总数减少(t=2.121,P=0.037)。睑 板腺萎缩面积<50%的MGD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眼表炎症状态及睑板腺功能显著改善,睑板腺 萎缩面积≥70%的MGD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改善。结论:IPL/MGX可明显改善睑板 腺萎缩程度尚轻的MGD患者主观症状及睑板腺功能,减轻患者眼表炎症,减少眼蠕形螨数量,降低 眼表损害。  相似文献   
3.
角膜内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膜内皮移植是一种新的治疗角膜内皮病变的手术方法,主要是采用健康的角膜内皮片替代病变内皮层.该方法因为几乎不改变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屈光状态,损伤小,视力恢复快,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被推广应用,取得较好愈后效果.该方法是角膜移植手术不断精细化和向屈光性手术转化的具体体现.角膜内皮移植术后良好的屈光效果和可能的低排斥率,使其有望成为角膜内皮病变治疗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内皮移植手术仍然需要完善,改进植入方法以减少脱片率和内皮细胞损失率,利用飞秒激光等进一步提高屈光效果,以及观察术后免疫排斥率是今后眼科学者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16岁。因双眼视力逐渐下降(不能矫正)2年,于2004年9月4日来我院就诊。2年前患者自觉双眼视力下降,配镜(-1·00DS)双眼可矫正至0·8;1年前自觉戴镜视物不清,重新配镜(-2·00DS),矫正视力不详;半年前于当地医院就诊,配镜(-13·00DS)后视力为0·3;此后视力持续下降。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指数(20cm),矫正视力右眼为0.15(-22·50DS()-6·00DC×180°),左眼为0.3(-22·00DS()-5·00DC×160°);双眼角膜中央均明显变薄且前突,可见Fleischer环,面积约为4mm×5mm;前房深,晶状体透明,散瞳后见晶状体后图1双眼圆…  相似文献   
5.
门诊眼干燥症人群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眼科门诊眼干燥症人群组成情况、症状及眼表状况。方法分析2003年12月~2005年3月我院门诊诊断为眼干燥的445例(886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工作环境、症状、裂隙灯检查、泪膜破裂时间检查(breakuptime,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Itest,SIt)及角结膜荧光素(fluorescent,F1)染色的检查。结果男性患者180例(40.4%),女性患者265例(59.6%)。年龄21~65岁,平均37.4岁,其中以30~3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187例),占42%.职业分布中文字工作者最多(178例),占40%.患者症状有干涩感(81.1%)、结膜充血(26.1%)、视疲劳(24.0%)、畏光(21.6%)、异物感(20.0%)、眼痒(16.2%)、眼胀(8.1%)、烧灼感(6.7%)、晨起睁眼困难(4.0%)及睫毛上有碎屑(3.6%)。BUT检查≤5s者618眼,6~10s者268眼。SⅠt检查≤5mm/5min者505眼,5~10mm/5min者143眼,≥10mm/5min者238眼。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1分者248眼,1~3分者391眼,≥4分者247眼。结论眼干燥症分布人群广泛,以中青年女性及文字工作者多见,症状明显且多样化,眼表损害较轻微。  相似文献   
6.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主要病原体为棘阿米巴原虫,虽然其发病率仅占感染性角膜炎的1%,但预后不佳,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  相似文献   
7.

圆锥角膜是一种以角膜进行性变薄前突为特征的角膜扩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体外实验表明力学刺激可能通过升高氧化应激水平和炎症因子浓度而损伤角膜基质细胞,造成角膜细胞外基质降解等一系列变化。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揉眼、由睡姿引起的眼球压迫等力学因素可能在圆锥角膜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可能通过增加泪液炎症因子水平、造成眼压变化、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以及机械摩擦直接损伤角膜组织、升高角膜上皮温度等机制对角膜造成影响。本文就力学因素对角膜基质细胞、角膜组织的影响及其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可能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预防和管理圆锥角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真菌治疗及其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眼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缺乏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已成为临床上最棘手的致盲性眼病之一。近年国外在抗真菌治疗的研究上有较多进展,主要包括多种药物如脂质复合物、新型三唑类、免疫抑制剂、细胞壁破坏药物等,以及如联合用药、真菌疫苗等多种治疗措施。其中多数已用于眼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本就上述抗真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它治疗措施等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眼部真菌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