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脉增视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模型,分别以高、中、低剂量通脉增视胶囊及多贝斯治疗,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多贝斯与通脉增视胶囊对血糖无影响(P>0.05),但血清中SOD活性增加,MDA含量减少,其中通脉增视胶囊低剂量组与多贝斯组疗效接近(P>0.05),但通脉增视胶囊中、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多贝斯组、低剂量组(P<0.05)。结论:通脉增视胶囊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来达到保护血管的目的,对DR的发展(特别是早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直肌联结术与改良部分直肌转位术治疗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10/2020-10确诊完全性麻痹性内斜视患者35例44眼,其中15例21眼行直肌联结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联结组),20例23眼行改良部分直肌转位联合拮抗肌后徙术(转位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手术前后原在位斜视度、外展麻痹程度、内直肌后退量及治愈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长均无差异(P>0.05)。术后末次随访联结组患者斜视度由102.33±41.70PD降为3.93±4.82PD(P<0.001),外展麻痹由-4.81±0.40改善至-1.57±0.51(P<0.001);转位组患者斜视度由94.75±33.03PD降为2.85±5.96PD(P<0.001),外展麻痹由-4.91±0.29改善至-1.22±0.42(P<0.001)。术后两组间斜视度比较无差异(P>0.05),转位组较联结组外展麻痹改善佳(P<0.05)。联结组与转位组内直肌后退量分别为7.16±2.07和6.37±2.34mm(P>0.05)。术后末次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BTA)注射与眼外肌移位术治疗不同时期的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ACE)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12月就诊于西京医院眼科的AACE患者33例(66眼),发病6个月以内者(9例)予以BTA注射(注射组),发病6个月及以上者(24例)予以眼外肌移位术(手术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术前和术后6个月远、近立体视,术后6个月治愈率。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间性别比例、年龄、日近用眼时长、双眼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注射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6.89±13.79)、(5.00±7.09)、(1.00±3.73)、(1.61±2.51)、(3.00±4.56);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斜视度分别为(37.9...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毕正位组和预期术毕过矫组.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情况.结果 32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视觉障碍全部发生在出生后5岁内,其中29例(90.63%)患者发生在生后6个月内.67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生后5岁内发生视觉障碍者43例(64.18%),5岁以后发生视觉障碍者24例,内/外斜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24,P =0.000).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知觉性内斜视和外斜视的健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32 ±2.52)DS和(-1.31±2.25)DS,患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63±5.60) DS和(-1.78 ±6.34)DS,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9,P=0.181).术后随访6个月~1.2 a,27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正位19例、欠矫7例、过矫1例.知觉性外斜视中预期术毕正位组20例,末次随访时正位11例、欠矫9例;预期术毕过矫组36例,正位27例、欠矫7例、过矫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 知觉性斜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为主要原因.知觉性斜视类型与视觉障碍发病年龄有关,5岁以内视觉障碍者宜发生内斜视.知觉性内/外斜视手术设计不同,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的特征。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1-09/2021-02我院收治的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CPE)患者18例,轻中度单纯先天性上睑下垂(CP)患者19例和单纯共同性外斜视(CE)患者30例。比较三组患者屈光不正的患病率、弱视率、球镜度、散光度、等效球镜及眼轴长度。

结果:CPE组发生上睑下垂双眼发病共17例(94%),而CP组单眼发病共13例(69%),两组患者单双眼发病有显著差异(χ2=15.531,P<0.001)。三组间屈光参差及近视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屈光参差=8.732,P屈光参差=0.013; χ2近视=6.047,P近视=0.049)。CPE组屈光参差(χ2=8.072,P=0.004)及近视(χ2=4.555,P=0.033)患病率高于CP组,而CPE组与CE组之间屈光参差(χ2=0.559,P=0.454)及近视(χ2=0.055,P=0.815)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E组球镜度(χ2=-31.143,P=0.002)、散光度(χ2=-23.434,P=0.028)、等效球镜度(χ2=-30.137,P=0.003)较CP组更偏向近视,眼轴(χ2=26.289,P=0.012)长于CP组,而与CE组无显著差异。儿童患者中CPE组的球镜较CE组更偏向近视(χ2=-16.831,P=0.016),等效球镜较CP组更偏向近视(χ2=-18.391,P=0.020)。

结论:轻中度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共同性外斜视可加剧轴性近视、近视性散光和屈光参差的发生发展,较单纯上睑下垂更为严重。故早期行全面眼科评估并及时手术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CPE对视力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缝线法和眼轮匝肌切除术矫正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的临床疗效,重点分析手术对儿童眼表微环境和视功能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为西京医院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间就诊的3~15岁的儿童先天性下睑内翻倒睫患者,分为两组,缝线法组为使用缝线法手术矫正的62例(103只眼),切除术组为使用眼轮匝...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下斜肌肌腹转位(IOBT)术在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8在我院行IOBT术的患者,纳入标准为单眼下斜肌轻度亢进(2+及以下),并伴有轻度非共同性垂直斜视(4~9PD)。水平斜视按照常规手术量和方式设计,同期单侧下斜肌亢进眼行单眼IOBT术。观察手术前后水平斜视度、垂直斜视度、侧方注视位垂直斜视度、黄斑视盘夹角及下斜肌亢进程度等。

结果:纳入病例共16例16眼,年龄4~39岁。1例为先天性内斜视术后5a,单眼上斜肌轻度麻痹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余15例均为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伴水平斜视。随访时间为3~6mo。术前和术后平均下斜肌亢进程度分级分别为+2.00(2.00,2.00)级和0.00(0.00,0.00)级(Z=-3.704,P<0.001),平均改善2.00(1.25,2.00)级; 水平斜视度从术前69.13±25.86PD减少到术后2.75±2.59PD(t=9.929,P<0.001); 第一眼位垂直斜视从术前7.44±1.32PD减少到术后1.00±1.21PD(t=22.335,P<0.001),平均矫正上斜视为6.44±1.15PD; 侧方注视垂直斜视从术前12.44±2.73PD减少到术后3.00±2.13PD,平均矫正9.44±2.73PD(t=13.819,P<0.001)。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术前为-8.85°±6.53°,术后为-6.49°±7.01°(t=-2.384,P<0.001),平均减少2.36°。未见术后过矫及下斜肌功能不足等并发症。

结论:IOBT术对矫正单侧轻度下斜肌亢进伴小度数垂直斜视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同时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 (M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空军军医 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单眼或双眼硅胶带联结上直肌颞侧1/2 和外直肌上1/2 部分肌腹且同时联合内 直肌后退术的重度MSF患者8例(12眼)。年龄30~80(53.8±15.6)岁;等效球镜度为-26.00~-13.50 (-20.41±4.12)D;B超测量眼轴长度26.34~35.30(30.16±2.51)mm。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对 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内斜视、下斜视、眼球外转和上转受限程度改变,以及眼球脱位角度(AGD)的 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例(12眼)患者内斜度 由术前(+101±13)PD减为术后的(+3±5)PD,下斜视度由术前30(25,34)PD减为术后的0(0,0) PD,外转受限由术前的-5(-5,-5)降为术后的-2(-3,-1),上转受限由术前-5(-5,-5)降 为术后的-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完整的5例(8眼), AGD由术前的(185±28)°减为术后(12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01)。术前有代 偿头位患者3例,术后头位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有3例患者术眼有异物感,3周后消失。结论: 硅胶带上直肌和外直肌部分肌腹联结术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MSF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矫正重 度内下斜视和改善眼球运动。  相似文献   
9.
张桂鸥 《山西中医》2008,24(2):31-3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4例.治疗3个月.结果:有效28例,稳定5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为82.35%(95%CI=69.6%~95.2%).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基于GMPE模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与传统眼底彩色照相法(FCP)测量客观眼球旋转度的一致性和可行性。

方法:纳入2020-12/2021-03我院斜弱视门诊受检者,同一天用基于GMPE模块OCT与FCP两种方法测量客观眼球旋转度。FCP使用Adobe Photoshop软件手动定位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FDA),基于GMPE模块OCT软件自动定位黄斑和视盘中心测量FDA。

结果:纳入55例受检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6.6°±4.5°和左-8.8°±4.7°,FCP测量FDA分别为右-6.6°±4.7°和左-8.4°±4.1°,两种方法测量结果无差异(P右眼=0.90,P左眼=0.08)。外斜视患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5.8°±4.9°和左-9.1°±4.5°,FCP测量FDA分别为右-5.7°±5.0°和左-8.6°±4.3°(P右眼=0.75,P左眼=0.15)。类似地,内斜视患者OCT测量FDA分别为右-9.0°±7.3°和左-11.3°±3.5°,而FCP测量FDA分别为右-10.0°±7.0°和左-10.1°±2.8°(P右眼=0.21,P左眼=0.10),两种测量方法在内外斜视患者中均无差异(P>0.05)。Pearson检验及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结果高度相关一致(r右眼=0.93,r左眼=0.94,均P<0.01)。

结论:基于GMPE模块OCT可用于客观眼球旋转度的测量,且可信度及重复度高,临床有望替代眼底彩色照相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