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谢军谊  孙康  陆强  张婉琪  罗书科  陈瑞  洪剑威 《眼科》2007,16(5):344-347
目的比较动态轮廓眼压计(DCT)、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GAT)及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患者眼压值的差异。设计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研究对象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70例(140眼)。方法对上述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6个月用三种不同眼压计分别测量眼压,比较各时间点、各种眼压计之间的差异。同时记录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取其两者差为角膜切削深度的值。主要指标眼压值(IOP)和角膜切削深度。结果术后1周,1、6个月DCT测量值(16.74±1.96mmHg、16.67±1.90mmHg、16.42±2.12mmHg)与其术前值(17.36±2.32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46,P=0.06)。术后GAT和NCT测量值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测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AT:F=101.217,P=0.000;NCT:F=171.466,P=0.000),并且下降值与角膜切削深度成正相关关系(GAT:r=0.86,P=0.000;NCT:r=0.87,P=0.000),但术后三个时间段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A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6、0.677、0.461,P值分别为0.461、0.097、0.117;NCT术后三个时间点q值为0.215、0.585、0.370,P值分别为0.436、0.436、0.100)。结论LASIK术后GAT和NCT测量值明显下降,而DCT测量值无显著变化,其测量值较前两者更为可靠。(眼科,2007,16:344-34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对屈光度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1例27眼,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使用IOL Master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及角膜曲率,使用Tomey SS1000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测量有效晶状体位置,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在囊袋内的位移,并分析其对术后屈光度的影响。结果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1 d、1周、1个月屈光度分别为(-1.59±1.64)D、(-1.80±1.66)D、(-1.47±1.39)D,术后各时间点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95,P=0.746)。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术后屈光度变化与人工晶状体位移呈正相关(r=0.355,P=0.008),且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514,P=0.006),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绝对屈光度误差与术前角膜曲率及晶状体厚度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移是术后屈光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眼轴越长术后绝对屈光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32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核硬度Ⅲ级20眼,Ⅳ级11眼,V级1眼,术后随访2 ~12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所有32眼中,28眼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明显优于术前;4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无改善,眼底检查均发现较严重的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术后和术前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84±0.71和1.43±0.73,等效球镜度数(-1.86±1.41)D和(-15.33±5.0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中发生部分悬韧带离断者1眼,1眼娩核时出现虹膜出血;术后轻度角膜水肿11眼、前房积血1眼、短暂性高眼压1眼、葡萄膜炎症反应3眼,经处理均在1周内病变消失.术后1眼人工晶状体植入于睫状沟,其余病例人工晶状体均植入囊袋内.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偏移.结论 改良式大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适用于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白内障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10月至2010年4月在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白内障抽吸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的<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共68例(119只眼),其中26例(44只眼)有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35例(64只眼)术后随访资料欠完整,7例(11只眼)失访,术后平均随访54.07个月.结果 资料完整的26例(44只眼)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55±0.28,其中最佳矫正视力(小数视力)<0.3者20只眼(占45%),0.3~0.5者16只眼(占36%),>0.5者为8只眼(占19%);术后眼轴较术前增长(1.54±0.9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的61例(108只眼)患者中,发生视轴混浊6例(8只眼),瞳孔区机化膜者1例(2只眼),青光眼2例(2只眼).结论 <2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术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能有效提高视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按术后屈光度分为-1.0~-2.0D(A组)、-2.25~-3.0D(B组)、-3.25~-4.0D(C组)三组,观察患者术后3mo的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裸眼近视力及日常视觉活动量表调查,以评估术后患者视力状况。结果:术后3mo,三组裸眼远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于B组,B组优于C组;最佳矫正远视力三组间无差别;三组裸眼近视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最好为C组,次之为B组,最差为A组。三组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无组间差异,而三组术后戴镜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手术,应结合患者的不同需求预留术后屈光度。对于术前无戴镜习惯,且无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少的近视度数;而能接受术后配戴中低度数的远视力矫正镜,且有近距离工作要求者,可预留较高的近视度数。  相似文献   
6.
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眼拟调节力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视力及拟调节力。方法 将40例(46眼)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20例(23眼),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并植入ReSTOR SA60D3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多焦组)和Natural SN60AT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单焦组),观察术后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近视力.最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以及视近拟调节力。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远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最佳矫正近视力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3个月裸眼远视力≥0.5者多焦组和单焦组均达95.65%。多焦组术后裸眼近视力和最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明显优于单焦组(P〈0.05);术后第3个月裸眼近视力≥0.5者,多焦组为69.57%,单焦组为4.35%;而最佳视远矫正时近视力≥0.5,多焦组为69.57%,单焦组为13.04%。术后第3个月视近拟调节力多焦组为(-3.54±1.05)D,单焦组为(-1.65±0.68)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eSTOR衍射型多焦点人工晶状体能提供良好的远、近视力。拟调节幅度较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大.能有效地提高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以5-氨基乙酰丙酸为光敏剂的光动力疗法(AlA-PDT)对黑色素瘤细胞A375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黑色素瘤A375细胞,采用不同光照强度的ALA-PDT处理,采用CCK8检测不同光照强度对A375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Transwell法实验检测A37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如上皮性钙黏附蛋白(E-cadherin)、Snail、TGF-β、Smad2和Smad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LA-PDT处理组A37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而Snail、Smad2、Smad3和TGF-β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ALA-PDT不但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的迁移和侵袭能力,而且还可以抑制黑色素瘤的上皮间充质转化。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新疆哈密市畜间布病流行情况,评估布病检疫净化效果,为周边布病检疫净化地区的布病防控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采用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2020年哈密市1区2县的1 672 896份未免疫牛羊血清样品开展两轮布病全检,从不同季节、不同区县和不同畜种三方面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全市畜间布病阳性率为0.42%,其中羊布病阳性率为0.41%,牛布病阳性率为0.46%,牛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羊(X2=10.53,P<0.05);春夏两季牛羊布病阳性率显著高于秋冬两季(X2=1099,P<0.05);不同区县布病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伊州区羊布病阳性率最高(0.83%,4 907/592 813),与巴里坤县的(0.10%)和伊吾县的(0.28%)差异极显著(P<0.05);伊州区牛布病阳性率最高(0.69%,581/84 461),与巴里坤县的(0.27%)和伊吾县的(0.35%)差异极显著(P<0.05)。结果提示,家畜布病阳性率可能与交易模式、交易频次等因素密切相关,需继续加强布病净化工作和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强化调运检疫力度,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快捷、准确地鉴定马鹿副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型和亚型,为马鹿副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疑似感染副结核病马鹿的病料样品中提取其DNA,参照副结核分枝杆菌插入序列IS900鉴定引物、亚型分型引物,PCR扩增、测序及GenBank中BLAST比对。结果 所测2份病例与副结核分枝杆菌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9%以上,属于副结核分枝杆菌,采用亚型分型鉴定,属于Ⅱ型(牛型)副结核分枝杆菌。结论 结合发病马鹿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抗酸性染色,证实该马鹿感染牛型副结核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并分析卵圆孔未闭合(PFO)并偏头痛患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与右向左分流(RLS)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09—2021-04连续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PFO合并偏头痛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头痛影响测定(HIT-6)评分均>55分,根据RLS的分流量分为少量RLS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