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眼科学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背景 目前关于脉络膜结构变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成人和儿童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但鲜见应用增强深部成像(EDI)-OCT技术测量儿童视盘旁脉络膜厚度及其重复性研究的报道,且OCT成像的手动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是影响结果判断的主要因素. 目的 对EDI-OCT测量儿童视盘旁脉络膜厚度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探讨其在相关儿童眼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诊断试验可靠性评价方法,采用EDI-OCT技术对2015年2-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49名矫正视力正常的7~12岁儿童进行视盘旁脉络膜厚度测量,受检者平均年龄(9.9±1.3)岁,均任意选择一侧眼作为受检眼.由同一位有经验的医师用Spectralis OCT的EDI模式对受检眼进行以视盘为中心、直径3.4mm区域的环形扫描,测量指标包括测量区全周脉络膜厚度以及颞侧、颞上、鼻上、鼻侧、鼻下和颞下各分区的脉络膜厚度.采取下列3种方法对测量进行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1)同一测量者2次测量结果的测量者内重复性分析;(2)不同测量者测量结果的再现性分析;(3)同一检查者对2次检测图像测量的检查者内重复性分析.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重复测量的变异性进行评估,采用Bland-Altman分析对重复测量的一致性进行评估.结果 测量者内重复测量结果、测量再现性结果和检查者内重复测量的平均全周及各分区脉络膜厚度的平均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测量者内重复测量值、再现性测量值和检查者内重复测量值的ICC分别为0.971 ~ 0.993、0.827 ~0.982和0.974 ~0.991,测量者内重复测量、再现性测量和检查者内重复测量的全周平均视盘旁脉络膜厚度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2.4 ~9.7 μm、-15.2~11.6μm和-16.3~19.1 μm,这些差值临床上均可以接受.结论EDI-OCT手动测量健康儿童视盘旁脉络膜厚度的可重复性、再现性和一致性均较好,EDI-OCT检测技术在评价儿童脉络膜变化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莉  杨桦  徐亮  吴西施 《眼科》2010,19(3):194-200
目的 探讨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全身及眼部危险因素.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原发性青光眼随诊3年以上患者591例.方法 北京同仁医院1987年至2008年间青光眼随诊在3年以上患者纳入研究,将患者基线的立体眼底照片与随诊眼底照片在计算机图像配准软件下,进行闪烁对比,发现青光眼视神经进展改变.青光眼进展的标准:视盘盘沿丢失进展及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应用Iogistic回归分析青光眼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诊时间、基线青光眼视神经分期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相关性,分析视盘出血、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盘周围萎缩弧与青光眼进展的关系.主要指标眼底照相视神经进展评价.结果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共591例990眼,初诊时年龄平均(61±17)岁,随诊时间3~20年,随诊时间的中位数为5.4年.在990眼中,发生青光眼进展者为512眼,占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随诊时间、青光眼视神经分期与青光眼进展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OR值分别为1.26(95%CI 1.13,1.40)、1.24(95%CI 1.17,1.31)、3.23(95%CI 2.66,3.92).年轻患者较年长患者更易发生进展,随着随诊时间的延长,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危险性增加.早期青光眼患者进展的危险性较中、晚期患者增加.视盘出血、盘周萎缩弧扩大及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与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有关,P均=0.0000男性与女性患者在青光眼进展方面无明显差异,P=0.266.结论 青光眼视神经进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中期青光眼,随着随诊时间的延长,发生进展者多见.年轻患者更易发生青光眼进展.视盘出血、盘周萎缩弧扩大及视网膜血管管径改变时,预示着青光眼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经药物治疗消退后的屈光度改变。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6例46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初诊时无黄斑脱离组19眼及伴有黄斑脱离组27眼。方法  患者经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或后筋膜下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TA)后,黄斑水肿消退或近乎消退定义为终末随诊点。分析两组基线与终末随诊的等效球镜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差异。主要指标 SE。结果 基线不伴有黄斑脱离组,基线时SE(0.38±1.71)D,终末随诊点SE(0.32±1.68)D,SE差值绝对值平均值(0.31±0.32)D,SE改变无统计学意义(t=0.577, P=0.571)。基线伴有黄斑脱离组,基线时SE(0.79±1.25)D,终末随诊点SE(0.26±1.15)D,SE差值绝对值平均值(0.88±0.81)D,SE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2.541, P=0.017)。结论 对于不伴有黄斑脱离的视网膜静脉阻塞性黄斑水肿患者不必延迟屈光矫正。(眼科,2017,26: 39-43)  相似文献   
4.
用谱域OCT检测青光眼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吴西施  徐亮  张莉  杨桦  陈长喜 《眼科》2010,19(1):14-18
目的评价新一代谱域OCT(SD—OCT)对青光眼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NFLD)的识别能力。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眼底立体像存在局限性RNFLD的青光眼患者44例(53眼),非青光眼对照者53例(53眼)。方法采用SD-OCT以视盘为中心环形扫描检查,扫描直径3.46mm。Kappa检验分析眼底立体像与SD—OCT两种方法对局限RNFLD部位检测一致性,并比较两种方法所检测局限RNFLD的位置及宽度对应关系。主要指标敏感性与特异性,k值,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自带数据库的SD-OCT显示局限性RNFLD的敏感性为92.8%,特异性为96.4%。它与眼底立体像显示局限RNFLD总体一致率94.39%(101/107),K值为0.912(P=0.000)。两种方法检测的局限性RNFLD位置Pearson相关系数r=0.987(P=0.000),宽度Pearson相关系数r=0.932(P=0.000)。结论SD—OCT具有较好的发现局限性RNFLD的能力,且与眼底立体像有很好的检测一致性。在临床上可作为青光眼RNFLD的有效检测手段,对青光跟RNFLD的进展随诊观察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病情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同仁医院POAG患者中,随诊达3年以上,有5次以上眼压记录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7例(338眼)患者的基线立体眼底照片与随诊眼底照片,在计算机图像配准软件处理下进行闪烁对比,以发现盘沿及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情况.青光眼视神...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青光眼与正常人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差异,分析青光眼患者中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结构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8例(35眼)为青光眼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眼压、血压、杯盘比,并进行中心30°阈值视野检测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视乳头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纳入27例(41眼)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采用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分析仪测量青光眼患者和正常人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2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对青光眼组视网膜血氧饱和度与年龄、眼压、血压、杯盘比、视野平均缺损(MD)、视野指数(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光眼组静脉血氧饱和度较对照组高(t=4.017,P<0.001),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较小(t=-4.431,P<0.001)。青光眼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年龄、眼压、血压均无线性相关性。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杯盘比、视野MD、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等均无线性相关。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杯盘比、视野MD值呈正相关(杯盘比:r=0.418,P=0.012;视野MD:r=0.504,P=0.002),与RNFL厚度、VFI呈负相关(RNFL:r=-0.514,P=0.002;VFI:r=-0.470,P=0.004)。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与杯盘比、视野MD均呈负相关(杯盘比:r=-0.390,P=0.021;视野MD:r=-0.478,P=0.004),与VFI、视乳头旁RNFL厚度呈正相关(VFI:r=0.449,P=0.007;RNFL:r=0.385,P=0.022)。结论随着青光眼加重,静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降低。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耗氧量降低可能与视网膜神经组织萎缩有关。  相似文献   
7.
早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进展的随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随诊进展的情况.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初诊为早期青光眼视神经改变、随诊3年以上发生了视神经进展者164例197眼.方法 早期青光眼视神经损害者的初诊眼底照片与末次随诊照片在计算机图像配准软件处理下进行闪烁对比,发现有盘沿及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者,记录视神经进展的指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盘沿进展程度与神经纤维层进展程度的相关性,盘沿进展部位与神经纤维层进展部位的相关性.主要指标视盘盘沿丢失进展程度、盘沿丢失进展部位、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的程度和部位.结果 随诊时间3~19年,平均随诊时间7年.早期青光眼盘沿丢失进展多数从下方开始,进而发展到上方盘沿、上下方盘沿均受损,晚期累及视盘颞侧、鼻侧,直至视杯呈同心圆状扩大盘沿弥漫性丢失,神经纤维层受损顺序与盘沿进展相对应.盘沿进展程度与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程度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0.44.P<0.001,盘沿进展程度与神经纤维层进展程度有显著相关性,r=0.93,P<0.001.结论 青光眼视神经进展多从下方或上方盘沿进展开始,晚期波及视盘鼻颞侧,盘沿进展多与相应神经纤维层缺损进展一致.眼底立体照相联合图像闪烁对比方法对于监测青光眼视神经进展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