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鉴定河南省1例来自柬埔寨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血清型和基因型及其序列特征和传播来源。方法患者血液标本来源于2019年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网络直报的登革热疑似病例。样品经快速检测DENV NS1抗原和IgM/IgG抗体,再提取血清中核酸,应用荧光RT-PCR法进行DENV血清型鉴定,同时用Vero和BHK-21细胞对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阳性培养物扩增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该病例实验室确诊为DENV 1型感染,并从血清标本中分离到病毒株,测序后拼接成全长10670 nt的全基因组序列,经系统进化分析,该病毒株属于DENV 1型基因Ⅰ型,与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同源性和较近亲缘关系。结论2019年河南省来自柬埔寨的输入性病例的病原体为DENV 1型基因I型,此为近年来东南亚输入我国的常见血清型和基因型。  相似文献   
2.
针灸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相关量表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 (VD)的疗效。方法 :选用针灸百会、人中、涌泉、神门、大钟等穴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 17例 ,并于治疗前后测定MMSE R、ADL R及BBS量表。结果 :针灸对痴呆患者的MMSE R、ADL R以及BBS中生活能力量表积分有明显改善作用 (P <0 .0 1) ,而对BBS中日常习惯及个性改变的量表积分影响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针灸治疗VD疗效确切 ,能提高VD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潜伏期,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方法 选取聚集性疫情中53例具有明确单源一次暴露史的患者,运用中位数、众数、四分位数间距及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并运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流行病学特征病例潜伏期有无差异。 结果 53例患者中最短潜伏期0 d,最长潜伏期18 d,其中50例患者潜伏期在14 d内,占94.34%。潜伏期中位数为8.5 d,众数为12 d,四分位数间距计算潜伏期为8 d,圆形分布法计算潜伏期为4.35 d(Z=1.83,P>0.05)。不同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的病例潜伏期无差异(均P>0.05)。 结论 不同的方法计算潜伏期略有不同,但均在14 d内。年龄、性别和临床类型等因素对潜伏期的长短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濮阳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了解其流行病学特点并分析濮阳市首例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分离株S、M、L片段分子特征。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分析流行病学特点, 用Vero细胞分离病毒, 提取SFTSV核酸, 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检测;构建多重PCR法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 利用二代测序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DNAStar、MEGA11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 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14 d内均无旅居史, 有野外作业史, 无蜱虫叮咬史;血液样本检测SFTSV核酸阳性;SFTSV基因型为E型, 其S、M、L片段基因均为E型, 与GenBank中已知的SFTSV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8%~99.9%、94.0%~99.8%、95.7%~99.7%。结论该患者确诊为濮阳市首例SFTSV感染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与河南近年来分离株基因分型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培养并分离鉴定寨卡病毒。 方法 收集寨卡病毒病确诊病例的精液样本并在MRC-5细胞中进行培养,观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 采用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方法鉴定培养,同时对培养物进行序列测定和比对分析。 结果 病例精液样本经MRC-5细胞盲传3代,未观察到明显的特异性致CPE,MRC-5细胞3代培养物寨卡病毒经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呈阳性。 毒株命名为Henan/001/2016,GenBank编号为MF593625,属于亚洲基因簇系。Henan/001/2016与Natal RGN株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E基因区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7%和100%。 结论 MRC-5细胞适用于寨卡病毒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腺病毒7型河南分离株(hAdV35/Henan/2010)全基因特征及与其他腺病毒之间的进化重组关系。方法设计39对全长引物,采用RT-PCR方法扩增河南分离株腺病毒全序列,用DNASTAR中的SeqMan拼接全序,运用BioEdit进行序列剪齐,运用Mega4.0分析基因组编码蛋白hexon、fiber、E4和penton区域氨基酸与核苷酸的同源性,并与其他腺病毒序列绘制进化树,运用Simplot软件进行序列重组分析。结果 hAdV35/Henan/2010基因组全长35 234bp,与其他腺病毒相比,基因组氨基酸和核苷酸同源性为68.0%-99.8%和46.5%-99.5%。不同编码区hexon、fiber、E4和penton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72.4%-95.4%、74.1%-97.0%、55.7%-92.7%和69.9%-99.3%。进化树分析显示河南分离株与腺病毒7型疫苗株同属一支,与腺病毒3型进化分支最近,Bootsacn分析显示与B亚属腺病毒在多个区域发生重组,尤其与腺病毒3在hexon区域高度重组。结论 hAdV35/Henan/2010与B族腺病毒亲缘关系较近,与hAdV3在hexon区域存在重组。  相似文献   
7.
调查河南省信阳市2022年连续两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 分析其发生原因、传播方式、影响因素及病毒遗传变异特征。根据病例定义展开病例搜索, 采集病例、家属、邻居血液样本和生物媒介样本, 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核酸。通过全基因组测序, 构建系统进化树, 分析核苷酸同源性和氨基酸变异位点。两起聚集性疫情涉及首发病例2例, 续发病例10例, 均涉及家庭聚集性病例, 其中9例续发病例曾直接接触首发病例血液, 判定直接接触血液是两起聚集性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经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 本次聚集性疫情SFTSV基因型为A型, 与该地区既往流行株亲缘关系近, 病例的SFTSV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 共9个编码区氨基酸突变位点, 不排除其变异位点对疫情暴发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与分析河南省2010-2012年20株布氏菌型别及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指纹图谱特征。方法 采集病人静脉血,分别以试管凝集试验(SAT)、双相血培养瓶分离培养、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和AMOS-PCR鉴定4种布氏菌型别。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检出的布鲁氏菌进行分子分型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20株布鲁氏菌经鉴定,19株为羊种,1株为牛种;羊种布鲁氏菌经XbaI酶切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后,共获得了8种不同带型,带型相似度在80%~100%之间,牛种与羊种菌株在带型相似度上差异较大,具有较好的分辨能力。结论 河南省病人感染的布鲁氏菌以羊种为主要型别,AMOS-PCR与PFGE作为布鲁氏菌菌型鉴定与分子分型的技术手段,为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监测与应急检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早期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不同时间开始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并探讨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2007-2012年河南省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和随访信息,并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500 cell/μl)和常规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 cell/μl),采用生存分析方法进行全死因回顾分析.结果 共纳入16 282例艾滋病患者,常规治疗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治疗组(5.78/100人年vs.1.64/100人年),中位生存期低于早期治疗组中位生存期(2.07年vs.3.15年).常规治疗组6年累积生存率低于早期治疗组(77.39%vs.92.10%,x2=156.0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开始治疗时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感染途径、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常规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开始治疗时的性别、初始治疗方案和基线症状数为早期治疗组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早期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河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优化幽门螺杆菌Omp22-HpaA基因工程菌pMAL-c2X-Omp22-HpaA-TB1的表达条件,并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和鉴定.方法:在不同诱导时机、不同诱导剂(IPTG)浓度和不同诱导时间条件下诱导pMAL-c2X-Omp22-HpaA-TB1的表达,测定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在优化条件下诱导工程菌表达,并应用SDS-PAGE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采用Amyloss树脂预装柱对可溶性Omp22-HpaA蛋白进行分离、纯化,对纯化后的蛋白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工程菌培养2 h时加入IPTG(终浓度为0.4 mmol/L)诱导7 h,目的蛋白Omp22-HpaA表达量达到菌体总蛋白的20%以上.经纯化得到了较高纯度(>90%)的目的蛋白,并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结论:建立了从pMAL-c2X-Omp22-HpaA-TB1可溶性表达产物中纯化较高纯度Omp22-HpaA融合蛋白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