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提高生活垃圾堆肥质量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新鲜垃圾分别与鸡粪,人粪尿,啤酒厂脱水污泥,纸渣进行堆肥,垃圾堆肥的养分含量均有明显的提高,其中垃圾加鸡粪,垃圾加啤酒厂污泥效果最佳,其N,P,K总养分含量比原垃圾堆肥增加了23.2%,19.6%,对有机质含量尽管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和生活垃圾臭气抑制效果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菌种分离和筛选,得到7种具有除臭功能的菌株,并复配形成微生物除臭剂。在污泥填埋单元和垃圾中转站集装箱中,考察了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和生活垃圾中H2S、NH3、CS2等恶臭组分以及臭气浓度等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在5 d后,该微生物除臭剂对污泥填埋单元中H2S、NH3、CS2和臭气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12.6%~29.7%、19.7%~56.1%、1.0%~11.1%和57.8%~65.3%;在48 h内,对生活垃圾集装箱中H2S、NH3、CS2和臭气浓度的抑制率分别为25.9%~52.8%、23.6%~60.0%、0.7%~29.7%和25.0%~57.8%。此外,该微生物除臭剂还可有效抑制集装箱垃圾VOC的释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态学及功能学改变。方法 对我院就诊的42例42眼黄斑裂孔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组1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组2患者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传统内界膜撕除术。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完善裂隙灯下眼前段检查、非接触眼压测量、裂隙灯下眼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测量、黄斑OCT检查,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最佳矫正视力、眼别比例、非接触眼压、黄斑裂孔分期、黄斑裂孔直径、眼轴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组1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封闭率(100.00%)高于组2(90.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P组1<0.01,P组2=0.03)、3个月(P组1<0.01,P组2<0.01)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组间对比,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是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有效手段,与传统内界膜剥离术相比,可提高裂孔封闭率,尤其在眼轴较长(>28 mm)患者中可获得更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某冶金企业冷轧不锈钢带钢酸冼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方法按照《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采用类比调查法对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吾进行预评价,结果对照同类型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毒物、噪声等职业危害检测发现,该建设项目为职业病严重危害建设项目、结论该建设项目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设葩等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是可以预防的,从职业卫生角度分析该建设项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铸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7月9例脑室铸型患者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和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脑室外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3.5 d,中枢性高热持续时间3.1 d。术后3个月,1例发生交通性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治疗。9例患者术前平均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6.3±1.6)分,低于术后2周时的(9.7±1.7)分。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显示恢复良好3例,轻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2例。结论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铸型安全、有效,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伦琴1895年发现了X射线,这是19世纪医学诊断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从x射线应用于医学领域开始,医学影像诊断与技术即伴随发展。在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过程中,放射技术出现越来越多有别于传统放射时期的一些变化。特别是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向我们展示了医学影像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预示着一个新的医学影像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8.
静脉尿路造影是放射科常规检查方法之一,长期以来采用腹部加压,静脉推注造影剂对双侧肾盂肾盏、输尿管、膀胱进行检查。一般在7'15'30'分钟分别摄片观察泌尿系显影情况。此方法容易造成压迫带过紧或过松以及病人检查体位受限,给病人带来痛苦。近年来我院采取在电视透视下腹部不加压头低足高位进行检查,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肋骨骨折在胸部外伤中约占61%~90%。且有不断增多趋势。肋骨骨折多发生于第4~9后肋外侧。胸部平片检查大都能显示骨折部位。但对于肋软骨骨折、骨折无错位或肋骨中段骨折在胸片上因两侧肋骨互相重叠处均不易发现。由于检查位置、方法、曝光条件等原因。也可能不完全显示骨折部位而致漏诊。由此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同时增加病人痛苦。所以能够明确诊断就显得十分必要。现将我院近年首次检查漏诊以后复诊采取不同投照方法的病例作分析。找出漏诊原因。并加以改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推拿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三维空间位移的影响,探讨推拿手法治疗腰突症"骨错缝"的干预机制。方法选取10名腰突症患者,分为理筋手法组(5例,简称理筋组)和理筋手法加调整手法组(5例,简称理调组)进行治疗;正常志愿者5例为理筋手法(简称正常组)。应用ITK重建软件重建腰椎椎体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3组手法干预前后腰椎椎体三维位移变化情况。结果 3组腰突症患者推拿手法治疗后L1~5各椎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一定改变。理调组L3在X轴角位移为(1.77±0.46)°;L4在X、Y轴角位移分别为(1.78±0.53)°、(1.89±0.75)°,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5在X轴三维角位移分别为(1.50±0.47)°、(1.55±0.57)°、(1.77±0.46)°、(1.78±0.53)°、(1.61±0.39)°,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调组L3在Y轴三维位移为(2.87±0.74)mm,L4在X轴三维位移为(1.68±0.64)mm,显著大于理筋组和正常组(P<0.05);理调组L1、L4、L5在X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28±0.21)、(1.68±0.64)、(1.30±0.51)mm,L1~3在Y轴三维位移分别为(1.92±0.42)、(2.25±0.61)、(2.87±0.74)mm,均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理筋手法组L1~5各节段三维角位移和位移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大于正常组的趋势。结论理调手法比理筋手法更能调整失稳或退变节段的空间位置,使腰椎椎体产生水平及旋转移位,而非上下移位,对纠正腰椎"骨错缝"产生重要作用。理筋手法对腰突症患者腰椎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