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20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职业性手臂振动病(Hand-arm vibration disease,HAVD)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包括手部末梢循环障碍、手臂神经功能障碍和(或)骨关节肌肉损伤的疾病[1-2]。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故研究HAVD的发病机制逐渐成为热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以周围血管以及神经组织的形态和功能影响为主,骨骼及骨骼肌方面的研究亦有涉及[3-9]。已有实验验证指出,大鼠鼠尾的生物动力学反应类似于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中小型企业员工职业健康认知情况与需求,为开展中小型企业职业健康促进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州地区l家中小型电池企业作为试点,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健康促进企业项目试点职工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企业员工职业健康认知、职业健康需求等内容.结果 接受调查的217名员工中,有118人(54.4%)变动工作1次或以上,超过半数(50.7%)每天工作11~12 h.27.7%员工不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33.2%员工能正确描述所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大多数(92.1%)员工的职业健康服务需求是: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参加职业健康检查、获得个体卫生防护用品等,但对职业卫生知识需求较低.结论 中小型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工作时间长,职业健康认知水平低.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促使职业健康教育实现制度化和常态化,培养员工健康行为,增强员工对职业病危害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难治性慢性苯中毒是否存在治疗价值。方法以3例难治性慢性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健康供者的MSC进行分离培养、扩增,再输注给患者,监测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不良反应等临床指征,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3例难治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其中1例达到临床治愈,且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MSC对难治性慢性苯中毒有潜在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移植治疗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效果和探讨其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和总结5例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采用48例次MSC治疗和护理方法,并观察其治疗前后的效果。结果 5例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血小板(platelet,PLT)均有明显升高,其中WBC和N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骨髓增生活跃;5例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MSC治疗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是安全有效的。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严格执行保护性隔离和心理护理,做好相关并发症预见性护理措施,对确保MSC移植术有效顺利进行和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接触高水平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高水平苯接触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细胞学、骨髓活检情况及治疗原则和疗效.方法 观察4例职业性重度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髓活栓情况.4例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于发病后脱离苯及其他有毒物质的接触并住院治疗,给予雄激素治疗,未采用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4例患者均给予雄激素刺激造血,辅以利血生、复方皂矾丸等治疗.在半年内治愈,雄激素治疗时间未超过6个月.结论 2例苯中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涂片表现不典型,结合骨髓活检诊断符合率更高,高水平苯接触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异常是由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即使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也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首次确诊的尘肺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和X线影像特征。 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住院的242例尘肺病患者,对其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 242例尘肺病患者全为男性,其中壹期尘肺病109例(45.04%),贰期87例(35.95%),叁期46例(19.01%)。发病以矽肺和陶工尘肺病例居多。佛山、中山和惠州三市尘肺病患者占全省总数50%。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3.25 ±7.39)岁,平均接尘工龄为(9.92 ±5.27)年;各期尘肺病发病年龄和接尘工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19、2.570,P>0.05)。各期尘肺病的气促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6,P<0.05)。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小气道功能损伤发生率均随尘肺病期别递增而升高(趋势χ2=4.032、5.550,P<0.05),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以限制性损伤为主(72.09%)。尘肺病合并结核发生率较低(1.65%)。尘肺病X线影像最突出的是存在圆形小阴影(98.76%,239/242)。小阴影形态以q影为主(78.24%,187/239)。小阴影分布以两中肺区(40.19%,461/1 147)为最多。大阴影分布以右上肺区(47.95%,35/73)居多,其形态以圆形或椭圆形较为常见。 结论 广东省新发尘肺病例以矽肺和陶工尘肺病居多。控制尘肺病的重点是佛山、中山和惠州三市的宝石加工、石场和陶瓷制造业。企业应认真做好尘肺病防治工作,特别是设置通风防尘设施和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手传振动作业人群周围血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和手部末梢循环血管损伤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广东某运动器材厂的77名手传振动作业工人为接振组,以80名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中sICAM-1水平;对接振组进行冷水复温试验(CWLT),并对其工作场所手传振动接触水平进行检测以计算累积振动暴露量(CVEL)。结果 接振组sICAM-1水平中位数(M)为323.2(135.2~739.4)μg/L,超过正常参考值上限211.0μg/L者(异常)占85.7%,对照组sICAM-1水平M为105.1(91.3~131.9)μg/L,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接振组sICAM-1水平、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控制吸烟、饮酒和年龄等混杂因素后,CVEL、CWLT异常和主诉振动性白指等因素与sICAM-1水平之间无关联(P>0.05)。结论 手传振动作业人群sICAM-1水平升高;sICAM-1可能参与了振动性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可作为手传振动健康损害效应的监测指标;但sICAM-1水平与手传振动接触水平及手部末梢血管损伤程度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甲基多巴为模板分子,分别用4-乙烯吡啶(4-VP)、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制备了相应的聚合物。方法制得的棒状聚合物经研磨、过筛后,采用平衡结合方法评价了该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在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比例固定的前提下,研究了不同极性溶剂中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对甲基多巴的吸附,并研究了模板分子与聚合物中结合位点之间的作用力。结果研究表明,采用AM为功能单体,以1∶1的甲醇-乙腈做溶剂合成的MIP对模板分子的结合性最佳。结论甲基多巴MIP对临床样品中甲基多巴的富集和检测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手臂振动病病例冷水复温率情况,探讨接触振动(简称接振)时间与冷水复温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79例手臂振动病病例资料,分析其冷水复温率水平及构成,并按接振时间进行分组,分析接振时间与冷水复温率的相关性。结果左右手冷水复温率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min冷水复温率异常与接振时间不相关(P=0.83),10 min冷水复温率异常与接振时间不相关(P=0.05),其中接振时间在≥20 001 h和5 001~10 000 h组异常检出率较高。结论接振时间与冷水复温率无直线相关关系,在疾病发展的某些阶段冷水复温实验可能存在敏感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手传振动作业工人5-羟色胺受体1B基因(HTR1B)多态性位点,分析HTR1B基因多态性与振动性白指(VWF)的关联性.方法 对HTR1B再测序筛查多态性位点,其与VWF的关联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Haploview软件进行其遗传特征和连锁不平衡(LD)分析.结果 筛查到7个已知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各位点基因型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rs17273700、rs11568817与rs130058之间、rs6296与rs6298之间均呈强LD,rs17273700与rs11568817为完全LD.校正年龄、工龄、吸烟和饮酒等混杂因素前,rs17273700突变杂合型AG(P=0.034)、rs11568817位点突变杂合型AC(P =0.034)、rs6298位点突变杂合型AG(P=0.030)与突变纯合型GG(P=0.023)和rs6296位点突变杂合型GC(P =0.022)与突变纯合型CC(P =0.012)等突变基因型相对其各自的野生纯合型,均呈现可能增加VWF易感性的趋势(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上述突变基因型与VWF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首次完整测序汉族手传振动作业人群HTR1B基因多态性位点并初步分析了其人群遗传特征,HTR1B对VWF易感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