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显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和学习曲线的关系,旨在了解椎间盘镜在学习曲线期的安全性,为椎间盘镜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7年4月至2010年10月由1名脊柱外科医生开展的100例MED手术,根据手术时间先后,每组20人,分为A、B、C、D、E 5组。进行学习曲线分析。依据手术时间,出血量和病例数汇出学习曲线,分别统计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与出血量A组与B、C、D、E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20例为学习曲线期。B、C、D、E各组间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记录并发症包括:术中发现硬膜撕裂、术中神经损伤、术后脑脊液漏、伤口延迟愈合、硬膜外血肿形成、术中节段定位错误、再次手术。所有并发症发生率各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MED学习曲线约为20例左右。MED并发症在学习曲线的早期和成熟期没有区别,具有同样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在经伤椎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56例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36.2±7.3)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 10例,L1l4例,L28例,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外侧融合术;不融合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34.6±7.4)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8例,L110例,L22例,仅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和术后2年随访,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 ~ 84个月(平均35.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04.1±8.5)min比(99.1±11.8) min]、出血量[(199.1 ±63.7) mL比(175.5 ±60.8) mL],术后cobb角的矫正度(13.4°±7.3°比l2.6°±4.6°)、术后2年丢失度(5.1°±4.5°比3.8°±3.9°),伤椎后凸角的矫正度(9.6°±5.1°比8.2°±3.4°)、术后2年丢失度(3.4°±2.2°比2.4°±2.7°),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矫正度(27.5% ± 8.6%比25.6%±10.8%),(8.4%±5.1%比7.1%±5.3%)、术后2年丢失度(5.7%±4.5%比4.8%±3.6%),(2.5%±1.7%比3.2%±1.1%),椎管矢状径复位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除融合组l例发生断钉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与伤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应用椎弓根外内固定技术2004/2007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治疗34例患者,固定前采用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钉角度和直径,固定中椎弓根钉入点为横突尖,进钉方向为平均向头侧倾斜10°~ 20°、与中线成角30°~40°,顺椎弓根外侧皮质进入椎体,固定后CT加密扫描观察螺钉周围的皮质骨是否完整、是否靠近节段血管、是否穿透皮质骨,评价置入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34例患者共置入160枚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CT加密扫描和X射线片观察到148枚(92.5% )螺钉置入准确,12枚(7.5%)螺钉发生错置。实验结果表明,胸椎椎弓根根外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相比,具有更宽的置入宽度,更长的螺钉长度,以及更大的内聚角度,具有安全可靠、简单实用等优点,并具有生物力学优越性,是胸椎后路内固定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蛋白组学方法,通过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及正常人群血清蛋白的比较,寻找差异表达蛋白并探讨其与骨关节炎致病机理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0月到12月1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为实验组;10名性别相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值相约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双向电泳结果,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质谱鉴定。【结果】通过双向电泳图普比较发现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6个在关节炎组中呈低表达,1个呈高表达。经质谱鉴定为分别为:6个低表达蛋白分别为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高表达蛋白为载脂蛋白LI。【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血清表达差异蛋白:对氧磷酶1、对氧磷酶3、d-1-微球蛋白/bikunin前体蛋白、载脂蛋白M、免疫球蛋白轻链、四连接素、载脂蛋白u可能与骨关节炎的发病或病情进展具有-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找出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蛋白质组最明显的改变,揭示椎间盘突出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选择有坐骨神经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例作为病例组,志愿者1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提取分离纯化血清蛋白,双向电泳,找到表达上差异最明显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所得差异蛋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另外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正常人血清表达浓度进行检测。【结果】在双向电泳图谱上有6个蛋白质的表达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载脂蛋白L1以及两个白蛋白前体表达升高,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表达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证实6种蛋白中的4种在血清里高表达,并与正常人存在差异。【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载脂蛋白L1、载脂蛋白M、四连接素、免疫球蛋白轻链的血清学水平可能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生物标志物,并可能进一步揭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微创治疗腰骶椎失稳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轴向椎体间融合术(AxiaLIF)微创手术治疗L5/S1失稳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尾骨尖旁2 cm切口,在G臂X线透视下,经骶椎前方建立工作通道,骨性通道入口在S1~2之间,用特殊工具经轴向的工作通道切除椎间盘、植骨,最后拧入长度合适的轴向固定螺栓.治疗12例L5/S1失稳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随访观察椎间融合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手术前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30~70min,术中出血50~90 ml,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于术后第2天戴腰围活动.随访时间3~9个月,VAS和ODI分别由术前6.66±0.89和61.18±7.93降至术后3个月2.08±0.79和21.51±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融合情况:1例于术后6个月完全融合,10例部分融合,1例尚未见融合. 结论 轴向椎体间融合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为L5/S1节段提供一个安全而微创的椎体间融合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景:传统开放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由于剥离肌肉广泛及长时间牵拉,可导致部分患者持续性腰背痛。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采用微创手段实施TLIF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小切口经扩张通道系统的微创TLIF仍不可避免存在肌肉剥离,需探索更加微创的手术方式。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7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接受了单节段TLIF手术,腰椎失稳症36例,腰椎管狭窄症25例,复发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1例。采用VIPER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结合椎间盘镜下TLIF手术32例(微创组),传统开放TLIF手术40例(开放组),对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并发症、术中射线暴露指标等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应用镇痛药剂量均明显低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中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高于开放组(P〈0.01);微创组术后疼痛(VAS评分)及ODI功能指数较开放组明显降低(P〈0.01)。微创组出现术中减压错误1例,置钉位置错误1例,导针穿透椎体前壁1例,硬膜撕裂1例;开放组出现术中硬膜撕裂3例,术后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 结论:显微内镜辅助经皮微创TLIF较传统开放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是治疗腰椎失稳症值得推荐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6月,共有4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接受单节段经皮椎弓根钉棒内同定、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其中采用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患者20例(观察组),采用正、侧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患者20例(对照组).术前在CT横断面影像上测量患者L1~S1椎体的双侧椎弓根长度,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穿刺深度的参考.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椎弓根穿刺时间和穿刺过程中的射线暴露时间、面积剂量乘积、皮肤入射剂量及手术并发症,术后复查超薄螺旋CT明确椎弓根穿刺置钉的准确性.结果:L1~S1椎体椎弓根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9.7±0.6mm、19.6±0.6mm、19.0±0.8mm、18.8±0.8mm、18.4±0.8mm和16.3±1.3mm.40例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共置人160枚椎弓根螺钉,无与穿刺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椎弓根穿刺时间和穿刺过程中的射线暴露时间、面积剂量乘积及皮肤入射剂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复查超薄螺旋CT可见观察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椎弓根皮质的1级穿透,两组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纯前后位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穿刺术安全、操作简单、射线辐射量少,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经椎弓根穿刺置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不同退变程度腰椎间盘的髓核细胞进行培养及活性测定,明确髓核细胞活性与MRI退变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取腰椎间盘髓核组织20例,均为我科收治单一手术节段患者,其中A组2例.为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PeaceⅠ&Ⅱ型);B、C、D三组分别6例,分别为MRI分型轻、中、重度(PearceⅢ型,Ⅳ型,V型),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均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体外髓核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于5d,10d,15d,20d,25d五个时间段消化细胞,细胞计数了解各组细胞活性,CCK-8比色法绘制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比较各组差异。结果髓核细胞计数在同时间点上A组明显高于B、C、D组,B、C、D组之间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在同时间点上A组OD值(吸光值)明显高于B、C、D组,B、C、D各组之间OD值(吸光值)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①正常腰椎间盘组织髓核细胞活性明显高于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②MRI分型轻、中、重度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活性与其分型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10.
髓核低温消融术在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髓核低温消融技术是近年治疗颈椎病的微创技术之一。我们对2003年11月~2006年6月在我院采用髓核低温消融治疗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