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将小鼠宫颈癌腹水瘤u_(14)和经本教研室活体筛选出的倾向于肺转移的u_(14)A-P_(11)和倾向于淋巴转移的u_(14)-AL_(10)两亚株,用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的体内方法和与经胰酶不同处理的BALB/C小鼠腹膜组织共同培养的体外方法,对三种瘤细胞的侵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证明,三种瘤细胞体内转移倾向的差异与其对鸡胚绒毛尿囊膜基质和小鼠腹膜基质的侵袭能力成正相关,表明瘤细胞转移的器官倾向性与瘤细胞的侵袭力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100对615系种鼠,常规饲养繁殖,观察33个月(终生),其乳腺癌发病率为5.5%(11例全部发生于经产雌鼠),低于肺腺癌(11%,22例,雌雄各半)而居第二位,故615系小鼠仍属低乳癌品系。对615系小鼠的46例自发乳腺癌进行了病理形态学检查分析:瘤细胞可分为小、中、大三类。组织分型属A型者18例,多由小细胞及少量中细胞构成;属B型者28例,除小细胞外往往可见较多的中细胞甚或主要由大细胞与中细胞构成。B型乳腺癌的分化程度似较A型者为低。转移主要发生于肺部。7例经镜检证实属乳腺癌的肺转移瘤,其原代瘤属A型者1例,属B型者6例。肺转移瘤的组织像与原发瘤基本相同者4例;而细胞变大,呈实心排列,显示分化程度低于原发瘤者3例。  相似文献   
4.
鼻内窥镜术后雾化吸入辅佐治疗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晓勤  谢丰  胡宝华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2):120-120,122
目的探讨鼻雾化吸入对鼻内窥镜鼻窦手术(ESS)后术腔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行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Ⅰ型Ⅱ期和Ⅱ型Ⅱ期患者共24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均静脉应用抗生素,清理鼻腔,使用滴鼻剂,治疗组加用鼻雾化吸入。随访6个月,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75.0%,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鼻内窥镜术后雾化吸入能起到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胰腺乳头状上皮瘤是罕见的肿瘤,国内外很少报道,它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肿瘤,其预后也不完全相同.我科1975~1995年共收治了2例胰腺肿瘤.病理证实为胰腺乳头状上皮瘤,分别给予肿块局部切除和胰腺十二指肠切除,随访至今,1例生长良好,无复发和转移,另1例由于肝转移存活5a。临床资料例1,女,12a,无意发现腹部肿块,没有腹痛、黄疽等症状,检查发现上腹部有一个孤立的肿块,圆形,活动,实质性,7~6cm,B超示胰头处肿块,CT示肿块实质性,边界尚清和胃窦、胰尾部分粘连,实验室检查正常,行胰十二指肠切除.随访至今。生长发育良…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13例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男性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47岁。病理组织学诊断按Lukes和Collins分类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6种免疫标记物。每种标记物总的阳性率为LCA69.23%,全T30.77%,全B细胞7.69%,λ轻链76.92%,α1ACT100%,K轻链均阴性。本文提出脑淋巴瘤可能来源于原始的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细胞分化的能力,并讨论了其组织发生、临床特点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儿童移位性肱骨髁上骨折240例4种治疗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4种治疗方法 治疗儿童肱骨髁上移位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6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240例应用手法复位、骨牵引、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治疗,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0.5-6.0 a.将240例患儿分为4组:手法复位组、骨牵引组、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组、切开复位组.以肘关节运动丧失的度数和携物角的度数为Flynn标准评定.并对结果 采用K×2列表的X2检验.结果 240例患儿平均随访2.43 a.手法复位组88例,优59例,良13例,优良率81.8%;骨牵引组92例,优83例,良2例,优良率92.3%;经皮穿针组12例,优10例,良1例,优良率91.3%;切开复位组48例,优37例,良4例,优良率83.3%.4种治疗方法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5.120 5 P>0.05).结论 手法整复操作简易、关节功能恢复较快,但对骨折端旋转纠正不太理想,稳定性差,易出现再移位;尺骨鹰嘴骨牵引简单易行,安全性较高,肘部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相对较长,护理麻烦;闭式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固定效果可靠,创伤小,恢复效果好,内侧进针时有尺神经损伤的可能,操作中受x线辐射时间较长;切开复位对位理想,但切开复位加重了肘部肌肉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术后肘部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较长.4种方法 各有优劣,可根据患儿和医院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O'BrienⅢ型骨折的效果.方法 根据o'Brlen骨折移位分型原则:Ⅰ型成角≤30度.30度≤Ⅱ型成角<60度,Ⅲ型成角60度.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2月本科收治的45例儿童桡骨颈O'Brien Ⅲ型骨折.男16例.女29例;年龄4~14岁,平均8.86岁;右侧26例.左侧19例.均为跌伤,均不伴神经损伤.其中移位60~70度27例.移位70~80度13例.移位>80~90度5例;伴尺骨鹰嘴骨析1例.均采用经皮撬拨复位的方法 进行复位治疗,其中37例未作内固定.5例采用克氏针1枚经皮固定,3例采用弹力髓内钉内固定,术后石膏固定1个月,拆石膏后进行功能锻炼.随访3个月~2 a.平均随访13个月.结果 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17 min.术后X线片显示病例均达解剖复位.平均随访13个月,其中2例未行内固定患儿出现5~10度再倾斜.余43例均保持解剖复位.病例骨折X线片均显示牢固愈合,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无桡骨头坏死迹象.患肢无肘内外翻;肘部屈伸、前臂旋转与健侧比较,活动范围无减弱.所有病例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出现桡神经损伤.按Metaizeau标准评定.优43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经皮撬拨复位治疗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刨伤小、术后疗效好的优点.可用于绝大多数的桡骨颈骨折.  相似文献   
9.
国内关于胃沁素瘤的报道很少,现将我们最近遇到经电镜证实的一例报道如下:女性,31岁,病史二年,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切除胃肠吻合手术一次,吻合口溃疡穿孔修补术二次,术后症状复发而第四次手术。于胃残端与空肠吻合处  相似文献   
10.
毫米波治疗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丰  卢丽芬 《浙江医学》2010,32(5):708-709
小儿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病之一,以往治疗多采取全身用药及鼓室穿刺抽液,但因患儿年幼,不能配合,穿刺不易成功,疗效不甚理想.我院自2006年开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局部联合毫米波对小儿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进行治疗,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