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以"生命八要素"评分法评估我国成年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 为制定和完善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8个监测县(区),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每个行政村/居委会抽取45户, 并从中选取20户, 对所有户中居民进行膳食调查。本研究将完成膳食调查、年龄≥20岁且相关信息完整的70 093人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美国心脏协会2022版心血管健康评分标准—"生命八要素"评估我国成年居民心血管健康状况。所有结果采用基于设计的复杂抽样加权调整。结果 2015年我国≥20岁居民心血管健康得分为73.3±12.6, 女性(77.9±11.6)显著高于男性(68.7±11.8), 城市(74.5±12.8)高于农村(71.9±12.2),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我国有0.25%(95%CI:0.16%~0.33%)成年居民的心血管健康评分为100分, 较高、中等和较低心血管健康评分的居民分别占33.0%(95%CI:31.6%~34.3%)、63.2%(95%CI:62.1%~64....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以及高血压的中介效应。方法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为基线数据,脑卒中发病数据来源于2013-2020年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库,死亡数据来源于2015-2020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将数据库进行匹配链接后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强度,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间的中介效应,并按照性别和年龄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24 352人,累计随访612 911.36人年,随访期间共4 638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 919人,出血性脑卒中689人,总人群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度分别为756.72/10万人年、641.37/10万人年和114.60/10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6%[风险比(HR)=1.16,95%CI:1.06~1.27]、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2%(HR=1.12,95%CI:1.01~1.24)、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39%(HR=1.39,95%CI:1.11~1.75)。因果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协变量后,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百分比分别为36.07%、39.98%、25.34%,在男性和<65岁人群内的中介效应百分比更高。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药蜀葵Althaea officinalis茎叶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5-脂氧合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MCI凝胶、Sephadex LH-20以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测定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5-脂氧合酶体外抑制活性,评价化合物的降血糖和抗炎作用。结果 从药蜀葵茎叶中共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腺苷(1)、4-羟基-2,6二甲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苄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赤藓醇(4)、5-羟甲基-2-呋喃甲醛(5)、1-[5-(hydroxymethyl) furan-2-yl]ethenone(6)、黑麦草内酯(7)、isololiolide(8)、4-羟基苯甲醛(9)、对羟基苯甲酸甲酯(10)、催吐萝芙木醇(11)、(6S,7Z,9R)-roseoside(12)、二氢芥子醇(13)、3-(3,4,5-trimethoxyphenyl)propan-1-ol(14)、dihydrodehydrodiconifenyl...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流行状况,并探讨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98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 18岁常住居民,利用包含全球身体活动问卷的调查问卷,以面对面问卷调查和身体测量的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身体活动情况等相关信息。最终纳入183 769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经过复杂加权后,计算身体活动不足率和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年我国 ≥ 18岁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率为22.3%(95%CI:20.9%~23.7%),男性[24.4%(95%CI:23.0%~25.8%)]显著高于女性[20.2%(95%CI:18.6%~21.8%)], ≥ 70岁[28.4%(95%CI:26.9%~29.9%)]居民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居民,18~29岁[26.4%(95%CI:24.4%~28.3%)]和30~39岁[23.4%(95%CI:21.5%~25.3%)]的青年居民次之,且随着文化程度和总静态行为时间的提高呈上升趋势(P<0.001);每周职业性、交通性和休闲性身体活动时间分别为958.6(95%CI:911.4~1 005.8)min、234.5(95%CI:224.7~244.2)min、88.6(95%CI:83.5~93.7)min。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提示男性、农村、≥ 70岁、初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年收入<6 000元、华北地区、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与更高的身体活动不足率有关。结论 我国超过五分之一的成年居民身体活动处于较低水平。男性、青年人、文化程度较高、机关/办事/技术和总静态行为时间较长的居民是身体活动相关健康促进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