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原有食饵法进行改进,创建新的鼠饵盒法对鼠密度进行监测,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在鼠密度较高的试验场所内,长期观察鼠类对饵料的取食情况,测定鼠饵盒阳性数及鼠饵失重量。结果 在鼠密度相对稳定的状况下,鼠饵盒阳性率及日均失重量线性相关,符合逻辑斯蒂曲线,60d左右达到最高且趋于稳定。结论 该方法适用于长期连续对某一地区的鼠密度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2.
必扑杀蟑饵剂连锁灭蟑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连锁杀蟑饵剂在不同条件下的连锁灭蟑效果,并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 参照国标测试饵剂药效方法。利用试虫的“有毒”粪便、“有毒”虫尸,作为下一步实验试虫的食物,分别测试若虫、成虫的连锁实验,并测试有、无外源食物竞争情况下的连锁作用。结果 必扑杀蟑饵剂药效达到国标B级标准,在无外源食物竞争情况下,对若虫、成虫显示出良好连续杀灭效果,但若有外源食物竞争,则这一效果明显下降。结论 连锁杀蟑饵剂有连锁灭蟑效果。  相似文献   
3.
这次历时一年的定点调查充分证明,当地家鼠密度处于较高水平,捕获率在30%以上,粉迹阳性率约为50%,毒饵首日消耗率达60%。在家栖鼠中,小家鼠占优势,约占70%,褐家鼠约占25%。偶而进村的大仓鼠约占5%。由于粮食、饲料较多,且保管不善,小家鼠和褐家鼠同户共存现象相当普遍,约在一半住宅中发现。在各类用途的房舍中,厨房的鼠密度常高于卧室,而库房在存粮多时,鼠密度也高。在卧室里,小家鼠所占比重较高,而褐家鼠则更常见于厨房和库房。在调查期间,在村周农田里未捕到褐家鼠,室内也未捕到田野中的黑线姬鼠、长尾仓鼠和达乌尔黄鼠等。只有小家鼠和大仓鼠在室内外均可捕到。  相似文献   
4.
资料患者1女性,47岁。因口腔硬腭发麻2个月就诊。检查:口腔硬腭黏膜光滑,鼻腔、鼻底未见明显异常。鼻窦CT:诸窦未见明显异常,左侧鼻咽异常软组织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鼻咽部左侧咽隐窝变浅,咽鼓管圆隆、咽鼓管咽口及蝶窦后壁局部受侵,增强后呈明显强化,T1W1低信号,T2W1高信号(图1~3)。鼻咽部组织活检:考虑为左鼻咽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图4)。  相似文献   
5.
用玉米、大米、小麦,对北京地区的褐家鼠进行无选择摄食试验。结果表明:三种谷物轮换投饵(一日一换)比单纯用一种好,前者日均摄食量显著高于后者;在轮换投饵时,玉米用湿饵好,大米和小麦则干用湿用无显著差别;在单用一种谷物连续投饵时,玉米仍用湿饵好,大米、小麦干用湿用仍无显著差别,且连续投5天与连续投15天对三种谷物来说,其日均摄食量均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考虑到试验后的推广,灭鼠试验时所用的药品和方法均避免特殊化。为使结果准确,全部调查和登记均由专业人员完成。  相似文献   
7.
为控制特殊环境的鼠害,于1987年8~9月,在北京西山种鸡场用四种灭鼠剂(杀它仗、溴敌隆、86-111、杀鼠迷)进行了杀灭褐家鼠试验,效果不理想。现简报如下: 试区概况选定8栋鸡舍作为四种灭鼠剂的试验区,  相似文献   
8.
关于环境因素,如室内地面、住宅位置、存粮状况以及禽畜饲养等对鼠密度的影响,从直观和推理方面有过不少论述,甚至其中不乏符合实际的看法,但系统调查较少。为了弄清鼠密度波动的原因,采取针对性较强的解决办法,我们在崔庄和张庄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结果表明,有些传统看法并不合乎实际,按照这些看法采取措施,起不到控制鼠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朱祥成教授从肝、脾、肾三脏治疗耳鸣独特的诊疗思路及全面的诊治方案,并通过3则典型病案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