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常规剂量与高剂量的缬沙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合并高血压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 将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住院的3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n=15)和高剂量组(n=15),常规剂量组口服缬沙坦160mg/d,高剂量组口服缬沙坦320 mg/d,疗程6个月.观察24 h尿蛋白、血压、血清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血钾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基本相似,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血清肌酐(Scr)从(141±53)μmol/L升至(186±61)μmol/L,GFR从(68±30)mL/min降至(6l±32)mL/min;而高剂量组Scr[(141±62)μmoL/L到(142±71)μmol/L]和GFR[(67±38)mL/min到(69±38)mL/min]在观察期间无明显改变;高剂量组蛋白尿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血清钾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对慢性肾小球肾炎伴高血压的患者,高剂量缬沙坦在减少蛋白尿、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螺内酯治疗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蛋白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已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blockage,ARB)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短期(8周)接受螺内酯治疗(20mg/d),观察治疗后蛋白尿的变化,并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经过螺内酯治疗2周后,24h尿蛋白从(2.04±0.49)g降至(1.34±0.23)g,P<0.01;8周后降至(1.08±0.19)g,P<0.01。停用螺内酯治疗4周后,蛋白尿恢复至接近治疗前水平。治疗前蛋白尿与血浆醛固酮水平显著正相关(r=0.82;P<0.01);血浆醛固酮的基线水平与治疗后蛋白尿下降程度显著正相关(r=0.71;P<0.01)。治疗8周后,患者血钾从(4.4±0.1)mmol/L升至(4.8±0.1)mmol/L(P<0.01)。结论螺内酯能有效的降低CKD的蛋白尿,不良反应是有发生高钾血症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阻止左心室肥厚防治心血管疾病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观察贝那普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腹膜透析大鼠腹膜内表达,并探讨其在腹膜纤维化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3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肾内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40g,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②实验方法:将28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20mL生理盐水;低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1.5%葡萄糖透析液;高糖透析液组腹腔注射20mL4.25%葡萄糖透析液,均为1次/d。4周后,向大鼠腹腔注射4.25%葡萄糖腹膜透析液20mL,4h后于大鼠右下腹缓慢插入带有多个侧孔的10号静脉留置针,缓慢低位引流腹透液,量取引流液。③实验评估:取大鼠壁层腹膜组织,以苏木素-伊红染色,镜下测量腹膜厚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腹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及纤连蛋白。结果:2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糖透析液组、低糖透析液组超滤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并且高糖透析液组超滤量明显少于低糖透析液组(P均<0.05)。②高糖透析液组腹膜明显增厚,表面粗糙,间皮细胞肿胀,脱落,间皮下有大量血管生成以及胶原纤维沉积,还可见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与其他组比较,腹膜厚度明显增加(P<0.05)。③高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其他组;低糖透析液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纤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P<0.05)。④大鼠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与纤连蛋白表达量、腹膜厚度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r=0.86,0.83,P<0.05)。结论:葡萄糖透析液可诱导腹膜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明显上调,腹膜转化生长因子β1高表达与腹膜透析腹膜纤维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液透析患者大多存在卡尼汀尤其是游离卡尼汀的缺乏,透析后补充左旋卡尼汀能够减轻、减少并发症及住院率。观察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对肾移植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09/2006-09于柳州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30例,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左旋卡尼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每次透析结束后,左旋卡尼汀组静脉注射左旋卡尼汀20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药8周。用药前及用药8周时分别应用SF-36量表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由8个方面组成,每项都以0 ̄100分计,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透析相关症状及实验室参数,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3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与用药前相比,用药8周后左旋卡尼汀组SF-36总体评分增加了(18.29±12.71)分,对照组总评分减少了(6.40±16.39)分。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总评分及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 ̄0.01)。②与对照组相比,左旋卡尼汀组血红蛋白、白蛋白含量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静脉补充左旋卡尼汀不仅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而且能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A/C)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A/C的93例患者的基础肾脏病、ARF原因、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在导致A/C的诸多病因中,青壮年组与中老年组有明显的差异,青壮年组以恶性高血压(30.00%)、原发病活动(26.67%)等为主要病因,而中老年组以肾毒性药物(30.30%)、严重感染(30.30%)等常见。在93例A/C患者中有17例与药物相关(18.28%)。基础肾脏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较为常见。在原发病活动中以狼疮性肾炎为主(84.62%)。在93例A/C患者中有33例患者进行血透治疗(35.48%),治疗后有18例(54.54%)患者脱离透析。出院时4,1例(44.09%)患者血肌酐恢复至正常水平(Scr〈133μmol/L)。结论:A/C并不少见,经过积极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肾功能好转,因此,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A/C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温黎青 《柳州医学》2004,17(3):77-78
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进行长期血透的基本保证。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尚未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腹膜透析、急性中毒等因病情需要临时实施血液透析的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插管简便、易于掌握,但保留时间短,并发症较多。对于需要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又难以建立内瘘的患者就不得不尝试永久性血管通路,因此,带有涤纶套双腔留置导管的运用,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 27例SAP患者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BP治疗.观察CBP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生化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评分等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CBP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血淀粉酶(AMS)、血清总胆红素(S-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亦明显下降(P<0.05),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得到纠正(P<0.05),APACHEⅡ评分下降明显.27例患者中存活24例(存活率为88.89%),死亡 3例(死亡率为11.11%),疗效明显.结论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CBP治疗SAP有明显的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外周动脉疾病(PAD)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62例老年腹膜透析患者,分为PAD组19例,非PAD组43例。收集其临床、生化等资料,进行分析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AD的危险因素。结果 PAD的总发病率为30.6%。与非PAD组比较,PAD组患者年龄偏大,透析龄明显延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舒张压、踝臂指数、白蛋白、残余肾总尿素清除率(Kt/V)比值明显降低(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OR=1.150,P=0.043)、血清白蛋白水平(OR=1.485,P=0.040)、残余肾Kt/V比值(OR=1.725,P=0.016)为PAD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腹膜透析患者PAD患病率较高,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残余肾Kt/V比值为P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营养不良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定期评估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况,对营养不良的诊治至关重要。笔者使用改良的定量主观整体评估法(MQSGA)评价不同通量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