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9篇
神经病学   6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60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araplegin基因在中国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或SPG)中的突变特点,为该病的基因诊断奠定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结合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全国8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HSP家系的先证者和14例散发性HSP患者进行paraplegin基因突变分析。结果所有外显子均可扩出,发现15号外显子上2例先证者出现异常SSCP条带,经DNA序列分析发现2063及2066位点上存在碱基G被A替换,但家系内不存在共分离的现象,且正常对照者也存在G被A替换,考虑为多态,其中G2066A为首次发现。结论Paraplegin基因突变可能在中国人HSP患者中少见。2063G→A及2066G→A是paraplegin基因的两个多态性改变,其中2066G→A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个中国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benign familial neonatal convulsions,BFNC)家系进行基因诊断,并探讨其分子发病机理。方法 对该家系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及疾病基因的连锁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直接测序,并用PCR-单链构象多态(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对先证者、家系内16人及家系外72名无血缘关系的正常入进行KCNQ2基因突变分析。结果 连锁分析提示该家系与KCNQ2基因连锁,并排除与KCNQ3基因连锁。PCR—DNA直接测序在先证者发现.KCNQ2基因突变193ldelG,PCR—SSCP发现家系内其他患者均出现与先证者相同的异常SSCP条带,而72名正常人未出现此异常条带。结论 KCNQ2基因突变是中国人BFNC的发病原因之一,193ldelG是国内外未曾报道过的新突变,连锁分析结合基因突变分析可对BFNC患者进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青少年型帕金森综合征(autosomal recessive juvenile parkinson-ism,AR-JP)parkin基因的突变及临床特征。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DNA测序和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等技术对15个AR-JP家系先证者的parkin基因进行突变研究。结果发现3个家系有parkin基因的突变,其中2个家系含parkin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分别为第2外显子的202-203delAG及第9外显子的1069-1074delGTGTCC;另一家系发现一个杂合点突变,为第12外显子的1422(T→C)。其中1069-1074delGTGTCC和1422(T→C)为新的突变。3个家系共6名患者,发病年龄18~31岁,平均25.2±5.7岁;病情进展慢,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症状波动常见;对小剂量多巴制剂反应良好。结论我国的AR-JP家系存在parkin基因的突变;含parkin基因突变的AR-JP患者有帕金森病的一般临床表现,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4.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从法律法规、组织体系、人才队伍、风险发现、公众宣传等方面对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展进行回顾,并对未来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沈璐  邵蓉 《药学进展》2003,27(3):183-186
通过对江苏省医药研发资源的调查 ,发现目前我国医药行业在新药研发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现结合江苏省的情况 ,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评述。1 江苏省医药研发资源现状1 .1 科研机构江苏省现已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的各类药品研发机构有 2 5 0家 ,国家级药品临床研究基地6个 (其中西药基地 5个 ,中药基地 1个 ) ,总数仅次于上海和北京 ,位居全国第三。还有省属医药工业研究所 1所 ,市级医药研究所 5个 ,医药设计院 2个。江苏省药物研究所下属的省药物安全评价中心还成为国家首次开展《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LP)认证的 5家试…  相似文献   
6.
澳大利亚的国家药物政策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璐 《上海医药》2003,24(6):281-282
澳大利亚国家药物政策已经经历了约 5 0年的逐步演变 ,目前主要有 4方面内容。第一 ,确保国内上市的药品具有相应的质量标准 ;第二 ,及时、可靠地供应澳大利亚人所需要的且价格能被个人和社会承受的药品 ;第三 ,药品的安全使用 ;第四 ,促进制药工业的健康发展。在澳大利亚现行管理体系中 ,新药的开发商或制造商要在这个国家上市销售药品 ,需要向澳大利亚治疗产品管理局申请获得一个新药许可或进行药品注册。具体程序如下 :申请人提供关于产品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研究及药效学等方面的详细信息 ,由专家评审员进行初评 ,再由独立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徐蓉  沈璐 《中国药业》2004,13(3):7-7,10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已于2003年5月9日正式颁布施行.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新形势下,把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公共应急系统纳入法制化轨道,能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同时使得行政权力能够更有效地依法实施.行政应急性原则也是我国药品执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原则.本文试探讨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药品应急机制,以从容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史健  田耘  沈璐  郭军 《陕西中医》2004,25(8):677-678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 :6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 32例 ,对照组 30例。两组均采用西医治疗 ,治疗组同时口服中药汤剂 (黄芪、生地、丹参、山萸、茯苓、当归、莪术等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6% ,对照组总有效率 63.3%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5 ,有显著性差异。提示 :本药对本病具有保护残余肾功能 ,延缓 CRF的进展 ,降低尿素氮、血肌酐 ,增加内生肌酐清除率 ,增加尿量 ,改善 CRF的临床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发展方向的思考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根据2004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领导下,承办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技术工作,包括:①全国ADR报告的收集、评价、反馈和上报;②对省级ADR中心进行技术指导;③国家ADR信息资料库和监测网络的建设与维护;④组织ADR宣传、教育、培训和信息刊物的编辑、出版;⑤ADR监测的国际交流;⑥组织ADR监测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不同时期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总结更换起搏器的方法和临床经验,从而提高起搏器更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0年间167例更换起搏器时局部囊袋处理方法的变化,即2008年以前原囊袋内周围形成的纤维网格不予以分开,仅在囊袋上部切口附近分离皮肤及组织,形成大小适中的囊袋;2008年以后尽量将原囊袋中形成的纤维网格分开,适当扩大原囊袋,并加强术后囊袋管理;同时观察起搏器更换术后囊袋感染和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 167例更换起搏器患者,均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其中2008年1月以前更换者为77例,2008年1月以后更换者为90例。2个时间段,与起搏器囊袋并发症相关的患者和植入因素无显著不同,与2008年以前相比,2008年以后行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6.7%vs 27.3%,P0.01),其中局部囊袋血肿10例(5.9%),8例(80%)为2008年以前更换,局部囊袋感染17例(10.2%),13例(76.5%)为2008年以前更换。结论起搏器更换术中将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原囊袋周围钝性分开的处理方法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囊袋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