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情复发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RVVC的患者50例和初次或偶发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病前15项生活和生理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结果:RVVC组排在前5位的因素依次为:发病前5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在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和性生活频率(≥3次)5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VVC患者病情复发与发病前5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TRFIA法与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TRFIA)定量检测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一步法定性检测HBV-M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FIA和ELISA分别检测436份血清标本的HBV-M。结果对于稍高于临界值的血清,TRFIA检出率明显高于ELISA。结论 TRFIA检测HBV-M比ELISA敏感,能为乙肝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提供动态数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定量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惠州地区14种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选择惠州市皮肤病防治研究所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 G抗体水平的1 025例患者,分类统计食物不耐受情况。结果 (1)男、女牛肉(3.84%,4.93%)、鸡肉(4.08%,5.26%)、鳕鱼(13.43%,10.69%)、螃蟹(6.47%,4.77%)、鸡蛋(56.12%,55.39%)、蘑菇(7.67%,9.87%)、猪肉(2.16%,6.24%)、大米(12.71%,13.67%)、虾(3.84%,3.12%)、小麦(29.98%,37.89%)的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玉米(10.79%,6.91%)、牛奶(52.28%,41.12%)、大豆(25.66%,28.78%)、西红柿(27.10%,25.42%)的特异性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耐受特异性Ig G抗体分布情况:≤18岁、19~60岁、>60岁组牛肉(6.48%,2.56%,2.08%)、鸡肉(8.45%,12.82%,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情复发因素。方法:选取确诊为RVVC的患者50例和初次或偶发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患者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病前15项生活和生理状况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结果:RVVC组排在前5位的因素依次为:发病前5 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在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和性生活频率(≥3次)5个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因素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RVVC患者病情复发与发病前5 d内性生活、生理状况差、心理负面情绪、月经来潮和性伴同患生殖器念珠菌病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压力负荷性心肌肥厚过程中左心室心肌组织中亲环素A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压力负荷性大鼠心肌肥厚模型。术后4周和8周,检测左心室重量和体质量比值观察心肌肥大程度。然后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左心组织中亲环素A表达变化。结果在术后4周和8周,腹主动脉缩窄组左心/体质量比值比假手术对照组分别增加38.10%和37.70%。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两组亲环素A的表达均随鼠龄的增长而增加,但在术后4周和8周,腹主动脉缩窄组左心室心肌组织中亲环素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亲环素A表达分别增加26.06%和31.95%。结论大鼠心肌肥厚的同时伴随亲环素A表达增多,提示心肌肥厚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亲环素A。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间苯二酚溶液联合美克对足癣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5例足癣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与对照组37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应用复方间苯二酚溶液联合应用美克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1%硝酸咪康唑乳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停药时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经14d治疗后,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1周随访,对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复方间苯二酚、美克在治疗足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使用方便,是理想的治疗足癣的外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浅部真菌病种类和致病菌种分布特征。方法选取我院皮肤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初步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987例作为研究对象,取临床标本进行镜检、分离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 987份送检标本中,镜检阳性标本280例(28.37%),培养阳性标本190例(19.25%),镜检结合培养阳性标本316例(32.02%),镜检结合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一镜检阳性率和培养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检测阳性的316例患者中甲癣147例(46.52%),手足癣72例(22.78%),体癣64例(20.25%),股癣29例(9.18%),头癣4例(1.27%);其中甲癣和手足癣多发于女性人群,股癣和体癣多发于男性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分离出的12种致病菌中红色毛癣菌103株(32.59%),念珠菌属78株(24.68%),须癣毛癣菌67株(21.20%),曲霉菌属14株(4.43%),暗色真菌属13株(4.11%),红酵母菌11株(3.48%),毛霉菌7株(2.22%),青霉菌属6株(1.90%),犬小孢子菌4株(1.27%),毛孢子菌属2株(0.63%),浅白隐球菌1株(0.32%),混合感染10株(3.16%)。结论培养结合镜检法的阳性率高于单一检查法,浅部真菌病以甲癣、手足癣较为多见,致病菌以红色毛癣菌和念珠菌属为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