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州市1997~2002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狂犬病发生规律 ,为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 1 997~ 2 0 0 2年梅州市各县 (市、区 )卫生防疫站上报的狂犬病个案调查表和法定传染病疫情报表 ,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梅州市 1 997~ 2 0 0 2年共发生狂犬病 93例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疫情相对集中于 5个县 (市 ) ,犬为主要致伤动物 ,咬伤后无免疫接种的占 6 8 8%。对 80例狂犬病患者的潜伏期进行分析 ,显示 <1 5岁的儿童病例潜伏期比其他年龄组的相对较短 ,咬伤头面部的潜伏期比咬伤上、下肢的要短 ,有狂犬疫苗免疫史的比无免疫史的潜伏期要短。结论 梅州市的狂犬病疫情时有反复 ,必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 ,将“管、免、灭”落到实处 ,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乃至消除狂犬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3-2015年梅州市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和管理情况,为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水平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根据“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网络直报数据统计,对2013-2015年梅州市法定传染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梅州市共抽查传染病数1222例,报告传染病例数为1204例,总迟报率和总漏报率分别为0.5%和1.47%.市级直属医院的漏报率最低,为0.49%,与县级医院和乡镇(街道)医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乡镇(街道)医院的漏报率最高,漏报率为2.41%,与市级直属医院和县级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5年梅州市抽查总报告卡数为1212例,报录入一致总例数为1192例,总的录入一致率为98.35%.2013-2015年梅州市抽查总报告卡数为1044例,总完整率和总准确率分别为93.87%和95.88%,且3年期间完整率和准确率逐年增长.我市存在漏报的传染病为流感、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漏报率分别为4.65%、1.23%和2.49%.结论:我市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疫情报告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代表性与数据质量,为资料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东省13个县(市、区)2004-2005年全部死亡人群进行回顾调查,依据人口学特征、拟舍优度检验、玛叶指数等对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其中12个调查点数据)的代表性进行评价,从死因诊断依据、死亡率、死因编码质量等方面评价数据质量。结果本次调查覆盖全省12个市、县(区)共758.5472万人口,无论是年龄构成还是性别比、地域和社会经济等指标统计学检验,还是年龄构成的拟合优度检验,调查样本与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户籍人口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选取调查样本10—69岁和20~79岁2个年龄组样本,计算玛叶指数为3.59,说明调查样本人口数据无年龄偏好。本次调查地区共收集2004-2005年12个调查点死亡个案99919例,平均粗死亡率为658.6/10万,10个调查点粗死亡率符合质控要求,婴儿死亡率为6.7%。,全部死亡个案的死因最高诊断单位以县及以上医疗机构为主,达62.48%,死因最高诊断依据以临床+理化和临床诊断为主,合占85.93%;其中死于恶性肿瘤个案的诊断单位以县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比例最高,达89.33%,诊断依据以尸检、病理、手术和临床+理化等合计比例达83.76%。全部调查个案的编码总体准确率达96.07%,死因不明率为1.89%,死因不准确率为1.56%,死因错误率为0.48%。结论2004—2005年广东省第3次死因回顾调查样本代表性良好,调查结果可代表全省情况,调查过程质控严格,数据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指标均符合质控要求,数据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梅州市艾滋病流行和防治现状,探讨对策。方法对1992~2005年梅州市艾滋病监测结果和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自1992年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05年底累计报告HIV感染者29例,死亡17例。感染者主要以男性(79.31%)、20~49年青壮年(75.86%)为主;以性传播为主,占62.07%;血液传播占13.79%,母婴传播占3.45%。结论梅州市艾滋病预防控制进入关键时期。今后应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客家人群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谷胱甘肽硫转移酶A1(GSTA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南方客家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广东省梅州地区480名客家健康居民GSTA1基因型,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人群GSTA1*A/*A、GSTA1*A/*B、GSTA1*B/*B三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7·1%、21·7%和1·2%,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Hardy-Weinberg)平衡吻合度定律。在不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人群中分布差异无显著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肺癌及鼻咽癌等家族史在人群中的发生与人群GSTA1不同基因型的分布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中国南方客家人群GSTA1基因型分布呈现多态性分布,符合哈迪-温伯格定律。  相似文献   
6.
经阶段性改水后,病区氟斑牙患病率为44.5%,比改水前的57.7%有所下降。病区主要分布在五华、丰顺、兴宁、平远、大埔、梅县的22个乡镇47个村寨,病区人口60619人.改水工作注重水源工程而缺乏供水管理和日常维护,致使改水工程不能持续有效地发挥作用,加上改水后水源水量不足等因素,使病区交替使用高氟水源作饮用是造成地氟病反弹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梅州市1991~2002年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流行规律,为制订预防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991~2002年梅州市的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02年乙肝平均总发病率为26.94/10万,年平均总发病率从1991年的20.98/10万上升到2002年的30.59/,10万,上升了45.81%。乙肝年平均总病死率为0.01/10万;发病无明显季节高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以16~45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占总病例数的40.49%;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干部职工发病为主。结论 应加强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进一步做好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和其他年龄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梅州市1992—2007年艾滋病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2—2007年梅州市艾滋病常规监测资料以及2000—2007年哨点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梅州市自1992年报告第1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至2007年底,共报告HIV/AIDS 65例,其中HIV感染者31例,AIDS患者34例(死亡24例)。感染者以男性(70.77%)、20~49岁青壮年(80.00%)为主。传播途径以性接触传播为主,占53.85%;血液传播占12.31%,母婴传播占1.54%。结论梅州市艾滋病的预防控制进入关键时期。今后要继续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预防控制网络建设,实施以宣传教育为主的艾滋病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1982-1999年梅州市人群HBsAg感染情况。[方法]1982-1983年用反向间接血凝(RPHA)法检测HBsAg,1987-1999年用酶标(ELISA)法检测HBsAg、HBeAg。[结果]RPHA法检测阳性率14.3%(410/2877);ELISA法检测阳性率12.3%(4230/34326)。HBsAg阳性者中检测HBeAg阳性率40.4%(710/1757)。[结论]梅州市人群HBsAg阳性率仍较高,与乙肝疫苗接种率偏低与经济欠发达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我市现阶段的艾滋病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危人群(性病门诊病人、吸毒人员、可疑病人等)进行监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进行初筛,阴性者定为阴性,阳性者送至广东省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结果:从2000年1月~2004年10月共检测1835份血清标本,检出艾滋病病毒(HIV)阳性血清11份,阳性率0.06%,其中8例为本市籍病例.结论:我市HIV传播方式以性途径为主,流行特征以男性、青壮年为主,应加大对我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的监测和行为干预工作,才能有效防止HIV在我市的蔓延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