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9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基层乳房保健的现状是妇女对乳房保健需求大,基层保健院筛查乳腺癌的主要方式是乳腺近红外线扫描,缺乏乳腺专科诊治,假阳性率较高,达不到早期诊断的目的,因此,建立一个专家指导下的以基层保健院乳腺专科医师为主体的乳腺肿瘤监测网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正血小板是由骨髓造血组织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呈圆盘或椭圆形小体,直径为1.5~3.0μm,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以及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等功能,而血小板计数是测定单位容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1]。血小板计数是血常规检测报告中一项重要指标,目前主要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多数是电阻抗法的原理。血小板计数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SP7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根治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15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SP70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表达与OS之间的关系。结果40.6%乳腺癌标本中HSP70阳性表达。 HSP70表达及临床分期( P=0.039)有关。 HSP70阳性表达组5年总生存率为80.3%(49/61),而阴性表达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89.9%(80/89),阴性表达组明显高于阳性组。 HSP70阳性组10年总生存率为22.9%,明显低于阴性组的39.3%( P<0.05)。阴性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 OS)明显高于阳性表达组患者( P=0.048)。乳腺癌OS的Cox分析结果显示HSP70阳性表达( P=0.051)可能为影响乳腺癌OS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SP70在乳腺癌中普遍呈扩增和过表达,其过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扩增或过表达可能是乳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讨论了空心针穿刺活检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9例224侧乳房局限性腺体增厚和或乳腺肿块的乳腺疾病患者进行空心针穿刺活检,常规病理检查.结果炎症6例,纤维腺瘤11例,错沟瘤1例,乳腺增生155例,乳腺增生伴不典型增生14例,乳腺癌37例.结论空心针穿刺活检可对乳腺疾病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比对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  郑岚  杨剑敏  倪桂英  张泓 《检验医学》2008,23(3):295-297
目的应用正常人新鲜全血对多台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使血液分析仪各参数之间具有可比性。方法用Sysmex XT-1800i血液分析仪作为规范操作检测系统,对正常人新鲜全血进行定值,分别对2台Sysmex KX-21和1台KX-21N血液分析仪进行比对。结果3台血液分析仪比对前偏倚超过允许范围的参数占53.3%(8/15),比对后偏倚超过允许范围的参数占13.3%(2/15)。结论比对后各参数之间可比性增加,同时提高了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管周围乳腺炎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1月本院收治了36例经病理证实的导管周围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对该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理结果显示导管周围乳腺炎25例,肉芽肿性乳腺炎11例。两种疾病均以反复脓肿、乳房肿块及乳腺窦道或瘘管为表现。25例导管周围乳腺炎患者病变均位于乳晕2cm环内,其中14例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手术治愈4例(肿块型局限者)占16%,药物加手术治愈10例(肿块并乳头内陷者8例及合并窦道及乳头内陷者2例),占40%;仅用药物治疗痊愈6例(脓肿型4例和肿块并窦道2例),占24%,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另有5例(肿块型1例和肿块并乳头内陷者4例)仍接受三联抗菌药物治疗。1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患者中9例病变位于乳晕2cm环外,未见合并乳头内陷;治疗包括,7例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后肿块缩小至1~2cm后手术切除病变,其中1例合并多发窦道者术后3个月复发,予三联抗菌药物治疗2个月后范围缩小,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12个月未见异常,余6例随访6~24个月,未见复发;2例仍在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手术;2例皮质激素治疗停药后复发,再用激素治疗2周病变缩小,手术切除病变,未见复发。两组患者无一例行全乳房切除。结论 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表现相近,需临床与病理检查结合确诊,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病变复杂广泛者可先行三联抗菌药物治疗,待病变缩小至1~2cm、病情稳定后,手术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的现代诊断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乳房是人体的一个浅表器官,却动用了世界上最尖端的科技如卫星定位和神经网络等技术来研制诊断乳腺肿瘤的仪器,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临床很满意的诊断仪器,可见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仍然不易。由于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有效控制乳腺癌发生的一级预防措施。因此,二级预防措施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空芯针穿刺活组织检查(CNB)与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活组织检查(OSB)对乳腺癌患者DFS的影响,同时评估两种活组织检查(简称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乳腺病中心经CNB或OSB证实为乳腺癌的3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OSB组155例,CNB组151例。采用Kaplan-meier法对两组患者的DFS情况进行分析,并运用Cox回归模型探讨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因素。同时以保留乳房率、保留乳房患者首次切缘阳性率、前哨淋巴结活检率及手术次数为指标,评价两种活检方式对乳腺癌手术质量的影响;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全部患者的临床随访时间为29~8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9个月。OSB组与CNB组中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为分别为32例(20.6%,32/155)和29例(19.2%,29/151)。并且,OSB组局部复发率为4.5%(7/155),远处转移率为16.1%(25/155);CNB组局部复发率为2.6%(4/151),远处转移率为16.5%(25/151)。两组患者间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69、0.010,P=0.380、0.91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OSB组与CNB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0,P=0.864)。Cox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ER及HER-2表达是影响乳腺癌患者DFS的主要因素(OR=2.458,95%CI:1.883~3.209,P=0.000;OR=0.453,95%CI:0.238~0.863,P=0.016;OR=2.086,95%CI:1.110~3.920,P=0.022),不同的活检方式并不影响乳腺癌患者的DFS。CNB组的保留乳房率明显高于OSB组[25.2%(38/151)比9.7%(15/155),χ2=12.812,P=0.000],手术次数明显少于OSB组(1.00±0.00比1.35±0.48,t=9.090,P=0.000),但其前哨淋巴结活检率与OSB组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8%(48/151)比32.9%(51/155),χ2=0.043,P=0.835]。并且,CNB组保留乳房患者的首次切缘阳性率与OSB组的保留乳房患者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0.5%(4/38)比5/15,χ2=2.515,P=0.113]。结论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对患者的DFS无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有利于手术方案及后续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尽而提高乳腺癌的手术质量,不失为可扪及肿块乳腺癌的首选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10.
乳腺导管内癌及伴微浸润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导管内癌(ductalcarcinomainsitu ,DCIS)及伴微浸润(DCISwithmicroinvasion ,DCIS MI)患者的病理与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6月至2 0 0 3年6月收治的4 1例DCIS及Ⅰ、Ⅱ型DCIS MI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DCIS及Ⅰ、Ⅱ型DCIS MI的病理学特点不同;首发症状中,9 76 %的患者仅表现为乳腺摄影钙化灶(5 0 %为DCIS) ;乳腺摄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0 % ,Ⅱ型DCIS MI乳腺摄影表现为肿块和腺体紊乱的比例为33 3% ,高于DCIS和Ⅰ型DCIS MI;5 7%的患者表现为乳头溢液,乳管内视镜诊断符合率为95 6 5 % ;局部复发2例,均为Ⅱ型DCIS MI患者。结论 DCIS与Ⅰ型、Ⅱ型DCIS MI病理和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因而预后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