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腕关节镜辅助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4年6月,某院骨科共收治3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和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比较中,治疗组的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关节内骨折最大间隙超过1mm的例数及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人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腕关节镜辅助可动力化外固定器技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可以有效的维持桡骨关节面的高度和关节面的平整,最大程度的恢复关节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临床采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药物治疗,患者内皮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临床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降压治疗以及辛伐他汀降脂,其中小剂量组(33例)辛伐他汀用量10mg/d,中剂量组(34例)辛伐他汀用量20mg/d,大剂量组(33例)辛伐他汀用量40mg/d,观察患者血脂指标[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治疗前后水平差异情况,比较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流介导的(FMD)、硝酸甘油介导的(NMD)]影响。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TC、LDL-C水平降低,NO上升、ET水平降低以及FMD增加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者临床使用辛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同时大剂量使用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进一步分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表面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4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中心完成。①实验方法:1岁龄家犬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取犬腹股沟皮下脂肪组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弃上层脂肪及上清,沉淀用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D/F12培养基制成单细胞悬液,按2×108L-1接种于培养瓶中,细胞长满80%时用胰酶消化传代。②实验评估:分别取第3,5,10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体外诱导分化方法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和多向分化潜能进行鉴定。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1d多数贴壁细胞呈圆形;3d时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大部分呈梭形、三角形;6d后细胞呈团簇状生长,形成集落;9~10d后细胞融合超过80%。传代后2~4h开始贴壁,经过较短的潜伏期后开始增殖,3d即可长满培养瓶底壁。②细胞增殖活性:培养的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强,无明显的生长滞缓期,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7天达到生长峰值,第8天后进入平台期。第3,5,10代细胞传代接种后的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平台期无明显差异,传10代后细胞无明显的衰老征象。③细胞表面分子标志的鉴定:第3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CD29,CD44均呈阳性表达。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向脂肪细胞诱导第6天胞质中出现透亮的小脂滴,油红染色呈阳性;向神经细胞预诱导24h后,细胞由梭形变为栅栏样,正式诱导0.5h后细胞呈双极或多极,3h后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均呈阳性;向成骨细胞诱导第21天可见钙化结节。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增殖较快,存在脂肪组织来源干细胞的相关标志分子CD29及CD44,诱导后能向脂肪细胞、神经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4.
李裕强   《中国医学工程》2014,(11):161-16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骨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收集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找出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感染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为9.26%(10/108),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8.33%)。营养不良(OR=4.956,P=0.000)、手术持续时间〉6 h(OR=2.501,P=0.000)和糖尿病史(OR=4.835,P=0.000)是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与传统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32例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治疗,本组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30例采用传统髓芯减压加骨移植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主要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平均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Harris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芯减压加钽棒植入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其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第2天即可负重行走,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250例乳腺病变术中冷冻切片结合组织印片快速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中快速诊断是病理医师一项非常重要而又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它直接影响手术过程和手术方式,要求病理医师在极短的时间内对病变作出正确诊断.本文对乳腺疾病冷冻切片结合组织印片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术中快速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PT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98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PVP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PKP治疗,并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分别t=-19.779 5、-19.218 4,均P<0.05);两组治疗后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 0.05),但观察组椎体前缘高度和后凸Cobb角度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分别t=7.165 6、-7.557 4,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37%(x2=3.4186,P< 0.05);观察组患者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为8.16%,与对照组的10.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22 3,P> 0.05).结论 PVP和PKP均能安全、可靠并显著地缓解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而PKP在改善椎体高度、恢复椎体形态、降低骨水泥渗漏上优于PVP.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8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8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30例则予PVP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d、3个月以及6个月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及椎体前缘高度对比,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患者对治疗方式的主观满意度。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后第1d两组VAS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3个月以及6个月时,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治疗方式的主观满意度高达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应用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利于恢复伤椎高度,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及成脂诱导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目前对于是否存在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备受争议.实验拟进一步探讨在皮肤损伤与非损伤条件下,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其成骨、成脂多向分化特性.方法:实验于1996-08/199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完成.①动物: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创面组,12只/组,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创面组大鼠麻醉后,背部切去3 cm×3 cm全层皮肤,建立创伤模型.术后5 d,两组大鼠腹主动脉抽血, 8 mL/只,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1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基,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取大鼠双侧股骨、胫骨,全骨髓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③实验评估:培养至第12天,计数原代培养每1×105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所形成的间充质干细胞克隆数.取第3代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行CD45、CD34、I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细胞表型;按1×104密度接种于12孔板,细胞贴壁后分别换用成骨、成脂诱导液培养,以茜素红、油红染色检测其分化特性.结果:①细胞形态观察:原代培养的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样.②克隆形成:外周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克隆数仅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1/6~1/8,创面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克隆数是正常组3~4倍.③细胞表型鉴定:外周血来源间充干细胞CD45、CD34呈阴性,I型胶原呈阳性.④成骨及成脂诱导: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21 d出现钙沉积,茜素红染色呈阳性;成脂诱导后14 d有少量脂滴出现,油红染色为阳性.结论:①皮肤损伤状态下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数量是正常条件的3~4倍,但仍远低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克隆能力.②体外分离培养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成骨、成脂分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