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植骨后使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下肢管状骨骨折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自2008—10~2010—03植骨后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骨不连患者15例,对其骨不连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5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疗效满意。结论:LCP接骨板因其先进的设计,具有固定牢固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的优点,植骨后应用锁定加压接骨板能有效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连接。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监测大鼠脊髓损伤后其形态学和LIMK1、GFAP蛋白表达水平的动态改变,对脊髓损伤后LIMKL1是否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及调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Wistar成年大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伤组和SCI组,SCI组采用改良Allen’s致伤装置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法观察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分别于术后1、2、3、4周取材,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期脊髓的病理变化及LIMK1、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 SCI组死亡率33%,BBB评分示SCI组术后2周后肢运动功能有明显恢复(P<0.01)。LIMK1、GFAP的免疫组化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两者蛋白水平表达均于伤后1周增高。GFAP表达于3周达峰值,4周时开始下降;LIMK1在伤后1周时出现峰值,2周开始波动下降,3周时达峰值,4周开始下降。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LIMK1和GFAP表达密切相关,结合LIMK1蛋白表达谱,提示LIMK1通路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和调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两种不同的引流管使用方法对术后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本科室同一主刀采取膝关节正中入路、沿髌内侧缘切开关节囊术式的病例35例,术后根据不同的引流管开放形式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8例采用术后关闭引流管4h以上,患者自觉胀痛后再予以开放,对照组17例术后引流管处于自然开放引流状态,观察两组术后6、12、24、48h的引流量,术后1、3、5d的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评分。结果:实验组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平均体温、切口愈合时间及出院时HSS功能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先关闭引流管4h以上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Ⅰ期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8例髋关节术后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关节穿刺培养及术中病灶组织涂片及培养等综合分析,明确诊断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I期清创,假体取出,自制抗生素骨水泥支架旷置,Ⅱ期行清创,髋关节翻修置换术并结合抗感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获20.5个月(5~52个月)随访,感染均未复发,血沉、C反应蛋白皆恢复正常,局部无红肿压痛。7例患者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1例患者关节活动稍受限但不影响日常行走。按Harris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Harris评分由术前(30.18±6.0)分提高到术后(87.5±3.5)分。术后6个月、1年X线片示假体固定可靠。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只要诊断明确,处理得当,经严格的I期清创后采用抗菌药物骨水泥临时支架旷置,二期清创、关节置换,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青少年盘状半月板损伤的形态、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38例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年龄9~30岁,平均17岁,行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损伤缝合成形术.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6个月,并进行术前术后疗效分析.结果 患者术前交锁、疼痛症状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术后3个月MRI示半月板愈合良好,所有患者术前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54±4)分,术后(87±4)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下青少年盘状半月板缝合成形术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是治疗青少年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损伤的良好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hape, treatment and results of discoid meniscus injuries in adolescents under arthroscopy.Methods The discoid meniscus diagnosed of 38 cases(9 -30 years, 17 years old on average) have been the operation of repairing and plasty by arthroscopy.The preoperotive and postoperativ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was followed up 13 to 24 months (mean, 16 months) in adolescents.Results The preoperative main symptoms all disappeared with no other complicating disease.All the injured meniscus reached clinical healing by MRI 3 months later.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yerage Lysholm score of all patients between preoperative ( 54 ± 4 ) and ( 87 ± 4 ) postoperative ( P <0.01 ).Conclusions In adolescents arthroscopic discoid meniscus repairing and plasty can get a good effect.It is better to chose this method to treat discoid meniscus injury in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附加侧方钢板手术(ALPS)对下肢骨折行髓内钉内固定术(INF)后骨不连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安阳地区医院因下肢骨折行INF后骨不连患者15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LPS组和髓内钉置换术(INR)组,各75例.INR组接受INR治疗,ALPS组接受ALPS治疗.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术后血浆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含量变化,探讨其对诊断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133例,根据术后有无DVT将其分为DVT组和Control组,分别于入院后1d、术后1d、7d、14d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B)、D-二聚体(D-dime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血浆FIB含量在手术前后Control组和DV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有一过性升高趋势,但术后14d降至正常;FDB手术前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trol组术前含量较低,术后同样有一过性升高趋势,术后14d逐渐降低,术后各个时间点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术前FDP含量较高,术后1d达峰值,之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术后两组含量逐渐增高,术后7d、14d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 DVT组含量显著高于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D-二聚体的检测在低分子肝素预处理后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早期预防及治疗上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尤其是D-二聚体是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实验室无创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9例患者39膝(骨关节炎36例,类风湿关节炎3例)行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LDK JOINT PS型假体。术中按术前测量外翻角度先进行股骨远端截骨,再根据胫骨髓外定位装置,行胫骨平台截骨,最后行股骨前后、斜面及髁间窝的截骨,髌骨不常规置换。记录手术时间,置换后引流量,置换前及置换后2,6周膝关节活动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14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18.3±30.4)min,置换后引流量平均(272.7±106.1)mL。置换后6、12周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患者均未出现感染,未出现假体排异反应。结论伸直间隙优先截骨法在全膝关节置换过程中,减少重复截骨的发生率,显露清晰,操作简便,可以充分保证术后膝关节完全伸直,力线正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骨折缝线和克氏针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随机将2010-09—2018-04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20例。观察组行关节镜下骨折缝线固定术,对照组行关节镜下骨折克氏针固定术。术后随访3~12个月,依据Lysholm评分标准评价2组手术前后的膝关节功能。结果末次随访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全部患者均骨性愈合。2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关节镜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缝线固定和克氏针固定均有良好效果,但缝线内固定可适用于各型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且免于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