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例化脓性脑膜炎检得白色念珠菌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234300)安徽省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朱娅玲,朱娅梅患者,女,26岁,因发热,头痛,呕吐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我院(1992年4月10日)当时病人呈昏迷状态,颈有抵抗,即做腰椎穿刺:脑脊液呈乳白色,...  相似文献   
2.
道路空气污染对交通警察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汽车尾气空气污染对健康成年男性肺功能的慢性长期影响。方法测定北京市区5环之内工作的100名交通警察及34名健康人的肺功能情况,指标包括:峰流速值(PEF)、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最(FEV,)及弥散量(TLCOc/SB)。按工作区域分为4组:2环路组、3环路组、4环路组、5环路组,按岗龄分为3组:1—10年岗龄组、11—20年组、21年以上组;观察各组间的指标并与止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21年以上岗龄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11—20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环路组各指标均低于5环路组,其中FV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环路组、3环路组、4环路组的PEF和2环路组的TLCOc/SB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吸烟警察组的PE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岗龄及吸烟指数与各指标间均呈负相关,其中年龄与FVC、岗龄与FVC、FEV1、TLCOc/SB间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等空气污染物小仅造成肺通气功能下降,也能造成肺弥散功能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39岁。因咳嗽、喘憋、胸闷2年,加重半年,再发20余天,于2006年10月26日入院。患者喘憋、胸闷,活动后明显,与季节无关,无咯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布地奈德等吸入治疗,效果不佳。年半年来发作程度加重,喘息较前明显,加重时不能平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北京朝阳医院“健康呼吸中心”五年来成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规范化管理与教育对哮喘控制的效果.方法 对就诊“健康呼吸中心”,参加过“哮喘之家”活动的57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哮喘的认知水平、长期用药情况、哮喘日记、ACT评分和病情控制水平等,并比较哮喘患者教育前、教育后6个月、教育后1年、教育后3年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健康呼吸中心管理与系统教育模式对哮喘防治及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5年9月至今就诊"健康呼吸中心",参加过"哮喘之家"活动的642名接受规范化治疗疗程3年以上的慢性持续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严格管理(依从性好)和松懈管理(依从性不好)两组,由哮喘专科门诊医生以面对面问卷方式调查门诊成年哮喘患者对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不同分级的患者膜弥散功能(Dm)和肺血管床容量(Vc)的变化,以及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通气功能改善对Dm和Vc的影响。方法:2001年7月至2004年2月COPD缓解期患者95例,分为4组,Ⅰ级8例,Ⅱ级47例,Ⅲ级34例,Ⅳ级6例,正常对照组35例。使用一口气法,测定弥散量(DLCO)、弥散率(KCO即DLCO/VA)、Dm、Vc。58例COPD患者予以做扩张试验,试验阳性和阴性者均再次测定DLCO、KCO、Dm、Vc。将各组间的测定值及扩张前后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OPD各组患者的Dm、DLCO、Vc及KCO均低于正常对照组,随着级别的增加,降低的程度均加大。COPDⅠ级患者的Vc和KCO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COPDⅡ级、Ⅲ级及Ⅳ级患者的DLCO、KCO、Dm、V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OPD各分级之间除Vc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外,Dm、DLCO和KCO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患者扩张试验前后的DLCO、Dm、Vc均无显著的改变(P>0.05)。结论:COPD患者通气功能逐渐恶化导致了弥散量的下降,Dm的持续降低贯穿于整个COPD的早、中、晚期,而Vc的持续下降则发生在COPD的早、中期。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没有通过通气/血流比的改变对弥散量、Dm、Vc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癌合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点及意义.方法 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肺癌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资料及国外文献报道的实体肿瘤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病例报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患者男,80岁,表现为右侧胸痛,呈持续性钝痛,胸部CT示右肺上叶后段厚壁空洞,伴邻近骨质破坏,右肺动脉及右主支气管受侵,右侧少量胸腔积液.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比例为0.169,绝对值2.15×109/L,痰及支气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增高.CT引导下穿刺活检显示为鳞癌.患者发现合并嗜酸性粒细胞时,肺癌已有转移,预后差,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 肺癌等恶性肿瘤通过分泌嗜酸性粒细胞克隆刺激因子引发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较少见的副癌综合征,提示肿瘤已有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朱娅玲  代华平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4):2441-2444
病历摘要 患者男,74岁,因间断咯血8 d于2007年10月10日入院.4个多月前(5月30日)患者曾因咳嗽、咯痰、痰有异味半个月来院就诊,胸部CT检查示左上肺片状致密阴影(图1),未见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北京朝阳医院“健康呼吸中心”五年来成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规范化管理与教育对哮喘控制的效果。方法对就诊“健康呼吸中心”,参加过“哮喘之家”活动的572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对哮喘的认知水平、长期用药情况、哮喘日记、ACT评分和病情控制水平等,并比较哮喘患者教育前、教育后6个月、教育后1年、教育后3年时的生活质量评分的变化。结果572例被调查哮喘患者的病情控制水平未控制、部分控制、完全控制的分别占46.2%、38.7%和15.1%,其中,了解哮喘发作的诱因占89%,认识哮喘炎症本质占89%,了解哮喘的症状和诊断占72%,认识哮喘的危害并建立起慢性疾病理念占78%,哮喘药物以吸人为主占90%,了解病情的自我监测方法并坚持记录哮喘日记占28%,了解控制水平的分级占38%,了解哮喘临床控制的定义占52%,认识哮喘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占62%,了解长期治疗的目标占58%,了解哮喘控制测试占68%,近一年内因哮喘急诊就医、住院、因哮喘误工患者分别占9.5%、3.6%和9.6%,定期行肺功能检查者占75.7%。以上结果均显著优于2008年亚太地区哮喘现状研究(AIRIAP)报道的平均水平。572例哮喘患者治疗6个月后,患者的哮喘症状得到较好的控制,活动受限、避免暴露危险因素以及对危险因素的反应均较教育前有所改善(P〈0.05),同时对疾病有了正确的认识,心理情绪、对疾病的担心得到改善,与教育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再次评价改善更加明显,与教育后1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健康呼吸中心”的活动教育哮喘患者,促进患者的规范治疗,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监测、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医患之间的伙伴式、互动式关系,减少急性发作、住院率及病死率,从而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最终达到控制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70%以上的美国家庭收养猫或狗,宠物在给人增添伙伴带来舒适和乐趣,使孩子增加责任心的同时,也是诱发哮喘发作的一个原因,约10%的人可能对动物过敏,高达20%~30%的哮喘患者家中收养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