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3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用PatocI株抗原作快速玻片凝集试验诊断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为一简捷易行的方法。近来,江苏、海南、福建、四川等地先后将PatocI株抗原用于钩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收到了良好效果。在去年汝南县钩体病的暴发流行中,我们首次运用该抗原制成的TR/PatocI诊断抗原试剂盒检测了81份血清,结果报告于下: 材料和方法一、血清:39份疑似钩体病人血清系1991年8月汝南县钩体病流行期临床诊断为钩体病的急性期患者血清。22份健康人血清系同期采集的无临床表现的人的血清。20份阴性血清系已经显凝试验(凝溶试验)证实为阴性的血清。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近年来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优生优育相关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免疫学以及检测和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 有肾综合症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在河南省建国前文献尚未见记载。本病首发于1963年11月,由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在正阳县王勿桥农场以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确诊二例。以后历年有零星病例报告,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的部分县内,全省年发病数在10例以下。70年代后期,疫区不断扩大,发病增加。1981年黄河流域首次出现了本病的大流行,波及25个县市,发病9518例,发病率达45.99/十万。疫区扩展之迅速,流行强度之猛是国内外罕见的。成为我省出血热的新疫区。到1982年全省累计发病县达58个县市,占全省县市数的44.3%。对人民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三种类型EHF疫区固定人群的抗体连续三年检测,以抗体累计阳性法统计分析,发现三种疫区人群均可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动态的免疫屏障。家鼠型疫区流行过后人群抗体水平较高,但人群累计抗体流行率增长较慢;而有野鼠的疫区人群抗体水平虽较低,但因仍继续潜在流行1~2年,从而家、混、野三类疫区人群抗体流行率分别可达16.92%、18.43%和19.22%的相近水平。当人群抗体流行率达1~2万/10万(即10~20%)时,该病的流行即趋于减弱或停止,证明EHF可以形成一定的自然免疫屏障。只有这种屏障被易感人群的累积所冲破才有可能再次流行。并认为个体有1:20的EHFIgG抗体可防止再次感染,且抗体无论阴转与否3~5年间仍有免疫力。基此,亦为人群和个体人工免疫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
<正> 扶沟县以往未有流行性出血热(EHF)之病例记载。自1982年10月发生了临床上以高热、出血、休克和肾损害为特征的病人。对此我们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表明是一次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引起的家鼠型出血热的流行。现将调查结果报告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分析河南省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血清学检验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病原分离选用korthof 培养基。结果: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的流行规律表现:(1) 流行季节为6 月至11 月,高峰在9 月下旬或10 月上旬。病例以青壮年农民为主。(2) 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有流感伤寒型、肺大出血型、黄疸出血型等。(3) 传染源主要为黑线姬鼠,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4) 当地稻田型钩体病的发病率与带菌鼠密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与鼠密度、降雨量的多少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对淮河流域稻田型钩体病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如灭鼠、注射相应型别的钩体疫苗、加强个人防护、加强监测及预报等控制钩体病流行。  相似文献   
7.
<正> 目前一般认为:野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重、病死率高、主要流行季节在冬季: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轻、病死率低、主要流行季节在春季。由于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发现较晚,分布亦较局限,随着疫区的不断扩大,其特征有待进一步研究。于是,我们在1983年11—12月间对扶沟县新发生的603例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进行了调查研究,就其特征作了某些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9.
应用间接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我省混合型疫区羊肺681份、羊血清563份的EHF病毒抗原、抗体结果全部阴性。用EHF标准毒株感染仔羊后,检查羊组织未发现其特异性荧光颗粒。选择羊可疑组织行小白鼠脑内EHFV分离,结果未分离到EHFV抗原。实验结果证明羊做为EFHV的传染源和宿主动物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不同类型疫区监测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河南省不同类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区的人间疫情、宿主动物监测及影响因素,为控制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血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计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1990至2000年,河南省HFRS呈稳定下降趋势,其中姬鼠型疫区一直呈下降趋势,家鼠型有一定有春、冬两个季节高峰。(3)家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07%),黄胸鼠、小家鼠次之。野外以黑线姬鼠(33.67%)和大仓鼠(42.5%)为优势种。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褐家鼠(46.12%)、小家鼠(42.92%)为优势种;野外以黑线姬鼠占绝对优势(83.04%),大仓鼠为次要鼠种(11.49%)。混合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73.8%),黄胸鼠为次要鼠种(17.83%);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49.66%),大仓鼠次之(36.43%)。(4)家鼠型疫区居民区褐家鼠带病毒率较高,其次为黄胸鼠、小家鼠,野外为褐家鼠、黑线姬鼠。姬鼠型疫区居民区以黑线姬鼠带病毒率最高,褐家鼠及小家鼠次之,野外仅有黑线姬鼠带病毒。混合型疫区居民区带病毒鼠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野外为黑线姬鼠、大仓鼠、黑线仓鼠。(5)在姬鼠型疫区褐家鼠、黄胸鼠及小家鼠中发现带有Ⅱ型HFRS病毒。说明我省姬鼠型疫区已发生向混合型疫区的转化。结论:我省HFRS不同疫区呈不同流行特点,制定防制措施应根据监测结果分别实施,并密切观察不同疫区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