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留置PICC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情况,为危重症患者提供更多的静脉治疗途径,同时减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使PICC置管技术在危重病人中得到合理的应用。方法统计2009年上半年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析引起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对下半年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病人在更换导管时作全面评估,改为留置PICC,两组病人均采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集束进行护理,导管感染发生率比较进行2检验,分析PICC置管技术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的影响。结果 自采用留置PICC代替中心静脉导管换管后,病人出现静脉导管感染率的现象明显减少(由5.4%降至1.7%),p〈0.05。结论预防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护理指引,还需要护理人员有主动静脉输液治疗的理念,预测护理安全隐患,懂得适时、正确的评估,给予恰当置管方法,才能有效地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气囊漏气实验方法预测高危气管插管患者发生喉头水肿的准确性,为判断拔管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将进入ICU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48 h的80例患者,根据气囊漏气实验的方法分为A组(n=40)和B组(n=40),A组是通过观察呼吸囊正压通气时抽出气囊气体,部分气体漏出时是否在咽喉部发出气流声音,医务人员凭借临床经验粗略判断出气体泄漏量;B组是通过充、松气囊期间呼吸机监测呼出潮气量的数据变化,具体计算出漏气量。分析两组患者气囊漏气实验的结果,比较拔除气管插管后发生喉头水肿及再插管情况。结果 A、B组阳性率分别为17.5%、1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再次插管发生率为20.0%,较B组的5.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礸2=4.114,P<0.05)。结论对于气管插管患者,气囊漏气实验是一项简便的预测拔管后可能发生喉头水肿的方法,而定量气囊漏气实验方法精确计算漏气量,更能准确地判断拔管时机,明显提高了患者拔管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应用喷射雾化器(JN)和定量雾化吸入器(MDI)吸入万托林对改善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 将进入ICU需要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JN吸入万托林,观察组采用MDI吸入万托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分析指标中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力学监测中气道峰压(Ppeak)的变化以及患者呼吸困难的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能有效改善患者PaO2、PaCO2、Ppeak,两组比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难方面,治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I具有使用简便、药物剂量准确性高、疗效好的优点,对于COPD机械通气的住院患者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冼燕珊  李绮慈  曾添辉 《中外医疗》2013,(35):109-109,111
目的 探讨湿热交换器在非机械通气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 将70例建立人工气道非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采用湿热交换器吸氧;对照组(35例),采用氧气管直接置入人工气道口,气道口覆盖湿盐水纱布、间断注射器滴入湿化液;通过两种不同的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痰液的黏稠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气道出血和气管导管堵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湿热交换器具有良好的温、湿化和过滤作用,能有效促进痰液排除,有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危重症患者的其它静脉治疗途径,对102例危重症患者进行PICC置管观察。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置管后预防感染、保证管道的固定与通畅。无感染发生,有效减轻护士工作量和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可在危重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冼燕珊  李绮慈  曾添辉 《吉林医学》2013,(33):7027-7029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策略对缓解ICU综合征的影响,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将80例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ICU机械通气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化护理干预策略,同时观察ICU综合征的发病率、ICU综合征的各项指标变化、拔管及拔管后再次插管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患者ICU综合征的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1),在患者焦虑、郁闷、恐惧、心理否认及绝望等指标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再次插管率分别为5%、25%。结论:气管插管/切开后机械通气患者仅靠常规护理措施,其ICU综合征的发生率高;强化护理干预策略从多方面考虑,加强细化管理,有效降低了ICU综合征的发生,并增加了拔管的成功率,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呼吸治疗师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呼吸治疗亚专业的发展。方法 设立4个呼吸治疗师专职工作岗位,借鉴国内外呼吸治疗体制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并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一系列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明确呼吸治疗师的隶属关系、考勤方法、工作内容和绩效考核。在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专业手段对心肺功能不全或异常患者给予评价、治疗和护理。结果 实施呼吸治疗师专职工作岗位后,治疗师承担起建设和发展呼吸治疗领域的主导责任,小组累计处理特殊个案192例,完成院内查房、会诊5 000余例次,杜绝因气道管理等方面的安全隐患300多项,我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下降50.92%,普通病房机械通气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的比例同比增长115.79%。结论 呼吸治疗师在危重病人和呼吸系统疾病救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保障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及患者家属的认同度显著提高,有效推动了医院呼吸治疗亚专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SIMV)通气两种不同的机械通气模式对于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呼吸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0例接受机械通气的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分为 SIMV 组(对照组)及 BIPAP 组(试验组),两组患儿均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使用 SIMV 加用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30 min 后,试验组改用 BIPAP 通气模式,对照组仍使用初始参数,监测患儿接受机械通气0 h(基础值),24、48、72 h 时的气道峰压、肺泡平台压(Pplat)、肺顺应性、pH 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机械通气时间、28 d 病死率及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结果30例患儿均平稳度过了急性呼吸衰竭期,两组各有1名患儿在治疗后期转院继续治疗,其中对照组转院的患儿最终放弃治疗死亡,其余28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两组患儿的28 d 病死率分别为6.6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在机械通气24、48、72 h 后,患儿的气道峰压、Pplat、PaCO2显著下降(P <0.05);肺顺应性及 PaO2/FiO2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同时机械通气时间及住 ICU 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结论 BIPAP 模式用于重症手足口病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机械通气治疗,能提供更好的有效通气,改善氧合及呼吸功能,缩短其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