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4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加速器源的大小、源到探测器的距离、探测器和放大器的灵敏度、加速器脉冲信号等因素影响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的影像质量,为了保证电子射野影像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临床应用时需要相应的质量保证与控制措施。鉴于目前国际上无统一规程,国内也无相关报道,故探讨使用Las Vegas体模和MED-TECH Iso-align\ \{TM\}等中心校准仪对iViewGT电子射野影像系统进行质量保证与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门静脉癌栓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门脉癌栓的近期疗效.资料与方法 23例均为肝癌介入治疗后出现门静脉癌栓,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转移性肝癌15例,所有病人均在介入治疗2~4次后出现门静脉癌栓.采用三维适形照射的方法,每例均设定4~6个非共面野,单次照射剂量3~7Gy,6~15次,每日或隔日照射,总剂量42~48 Gy.结果总有效率3个月为82.6%,6个月为95.7%,Kaplan-Meier分析法,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2.6%、43.5%和26.1%,中位生存期14个月.Cox回归分析提示Child-Pugh肝功能分级和单次照射剂量与预后有关.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肝癌介入后门静脉癌栓是一种方法简单、病人易于接受、近期疗效显著的可行性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国产及进口精确放疗设备应用于原发性肝癌与胰腺癌放疗剂量学特点,评估国产精确放疗设备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选取原发性肝癌(分为小肝癌和大肝癌)、胰腺癌患者各60例,对选取病例分别进行静态调强计划设计。采用加速器设备的不同将患者计划分为进口组和国产组。评估计划剂量学参数并实施剂量验证。结果所有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均能符合临床要求。原发性肝癌患者均匀指数国产组均值略优于进口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病例适形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计划国产组肝脏V10、V30与进口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计划进口组肝脏Dmean显著低于国产组计划(P<0.05),小肝癌计划国产组脊髓Dmax显著低于进口组(P<0.05)。结论国产设备和进口设备相比较能够完成常规调强计划设计与执行,其计划质量与剂量验证结果均与进口设备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国产放疗设备基本能够满足精确放疗的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4.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行全骨髓照射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Rapid Arc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技术(VMAT)行全骨髓照射(TMI)的可行性及其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8例已行全身扫描的患者,照射靶区包括除前臂和手以外的全身骨髓,采用Eclipse 10.0计划系统自动勾画模块进行靶区勾画并外放3 mm生成PTV,处方剂量为12 Gy/10 F,采用单弧多中心衔接的方法设计旋转调强放射治疗计划。治疗计划的剂量验证采用Arc CHECK验证系统,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和分析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并评估治疗计划的总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通过分析各部位剂量验证的通过率评估其临床实施的安全性及准确性。结果:容积旋转调强全骨髓照射计划的靶区平均Dmean、Dmax分别为12.85 Gy和14.85 Gy,平均D1、D99分别为11.25 Gy和13.77 Gy,除脑、眼球、口腔及腮腺等头颈部器官外,其他器官Dmean均〈6 Gy,平均机器跳数和计划实施时间为2608 MU、30 min,头颈、胸腹及盆腔3部分的计划验证通过率分别为(98.9±1.9)%、(98.4±1.8)%及(97.4±2.1)%。结论:Rapid Arc技术能较好地实现全骨髓照射且实现射野间的无缝衔接,具有较高的射线利用率,可以应用于全骨髓的临床照射。  相似文献   
5.
全中枢神经系统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断层放疗系统在全中枢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并对毒副反应及临床疗效做初步探讨。方法:2007年10月~2007年11月对2例髓母细胞瘤患者实施了螺旋断层放射治疗,CTV1为术后瘤床,照射剂量50.6Gy,CTV2为全脑及全脊髓,照射剂量30.6Gy,每次1.8Gy,5次/周。结果:全中枢螺旋断层放疗较常规加速器治疗简单方便、剂量分布均匀、精度高且误差小,对正常组织损伤明显减低。两例患者中,1例顺利完成治疗,出现2级血液学放射损伤;另1例患者出现3级血液放射损伤及2级眼部放射损伤症状,2例患者放疗后1月复查均未见复发。结论:断层放疗系统为全中枢照射提供了高度精确的调强放射治疗和实时的位置、剂量验证,有着常规加速器放疗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为放射治疗医师开辟了一个新的治疗平台。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加速器调强放疗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鼻咽癌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直线加速器静态调强治疗计划,研究其剂量学特性.方法 选10例鼻咽癌患者的CT图像,统一勾画靶区及正常器官后,分别传输至螺旋断层放疗、常规调强放疗逆向调强计划系统.统一给予肿瘤靶区(pGTV、PTVnd)处方剂量70 Gy分33次,亚临床病灶区(PTV1)60 Gy分33次,预防照射区(PTV2)54 Gy分33次.正常器官限制体积与剂量为腮腺V35<50%,脑干<54 Gy,脊髓<45 Gy,晶体<9 Gy等.对两组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计划均有较好靶区处方剂量分布,但螺旋断层放疗组的均匀性好于常规调强放疗组;PTV1平均剂量(63.84 Gy)也显著低于常规调强放疗组(70.30 Gy);腮腺平均剂量较常规常规调强放疗组低5.3Gy,V30及V35显著低于常规调强放疗组;喉-气管-食管的最大剂量也较常规调强放疗组明显降低.结论 在鼻咽癌调强放疗中,螺旋断层放疗较常规直线加速器静态调强放疗有更好的剂量均匀性及更陡峭的剂量梯度,并可更好地保护正常器官.  相似文献   
7.
高龄非小细胞肺癌三维适形放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合理放疗方案。方法 对39例70岁以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实施了三维适形放疗(3DCRT)。患者年龄70-87岁,中位年龄79岁。全组卡氏评分20例50~60,19例≥70。3DCRT处方剂量为40~60Gy,中位剂量为50Gy。结果 36例在治疗结束时临床症状获得改善,3例无变化。全组生存时问为3~5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肿瘤获得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17例。1年生存率为60%。结论 90%以上获得临床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对70岁以上癌症患者应予以老年病学方面的评价、分组后酌情采取治疗措施,将治疗益处最大化,将治疗危险最小化。  相似文献   
8.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腹部肿瘤治疗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腹部肿瘤的物理学选择参数和MVCT影像引导下的治疗误差。方法采用螺旋断层治疗20例上腹部肿瘤患者,照射野宽度(field width,FW)为2.5cm,螺距比(pitch)选择0.3,调制因子(modulation factor,MF)为2.5;每次治疗前实行靶区MVCT扫描并与治疗计划靶区进行自动配准后再实现剂量靶区的手动调节,获得治疗误差及分布规律。结果治疗误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在x、y和z轴分别为:(1.205±0.207)mm和(6.496±2.165)mm;(2.600±0.671)mm和(9.0075±1.5017)mm;(0.880±0.188)mm和(5.151±1.821)mm。结论影像引导确实提高了肿瘤治疗精度和准确性,同时为正确设定上腹部肿瘤计划靶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往往病情较重,疼痛症状显著,病程较长。为进一步对老年带状疱疹的诊治评价,我们特将04~5年在我科诊治的94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作如下评价分析。 1 一般情况 94例病人中,男56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1:0.67。年龄60~69岁64例;70~79岁28例;80岁以上2例。发病季节:春季23例;夏季24例;秋季28例;冬季19例。发病部位皮疹按神经支配区域公布,以神经痛为主要特征。发病部位:三叉神经29例(30.8%),其中眼支24例,腰骶部神经26例(27%),肋间神经22例(23.4%),颈部神经17例(18%)。未见1例双侧神经同时受累。疼痛性质:主要以针刺样,烧灼样疼痛为主。疼痛后出现疱疹62例(65%),疱疹后出现疼痛4例(4%),疼痛与疱疹同时出现28例(29%)。  相似文献   
10.
钟莉芬  徐寿平 《中国药师》2012,(12):1754-1756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慢性荨麻疹患者(观察组)50例,予以地氯雷他定片5 mg,po,qd,连用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浆T细胞亚群和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血浆CD4~+水平(38.21±4.86)和CD4~+/CD8~+比值(1.02±0.21)明显低于对照组,CD8~+水平(37.62±4.7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浆CD4~+水平(44.29±5.12)和CD4~+/CD8~+比值(1.44±0.25)明显增加,CD8~+水平(30.72±3.12)明显减少(P<0.05);且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总有效率为88.0%。治疗期间出现4例轻微不良反应。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存在血浆T细胞亚群紊乱。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纠正患者血浆T细胞亚群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