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和吸收剂量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合于二维和三维重建较高图像质量和较低吸收剂量的扫描方式。方法使用GE L ightspeed U ltra 16层螺旋CT机,对人体盆腔模型进行扫描。扫描条件:120 kV,管电流分别为250 mA或200 mA,螺距分别为1.375或0.985,层厚分别为5 mm或7.5 mm。评价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在辐射剂量观测栏,观测剂量长度乘积(DLP)的变化。选择其中图像质量较好和DLP相对较低的4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扫描。结果DLP随管电流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增大,而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也随mA的增加、螺距的减小而提高。二维图像选择250 mA、1.375螺距、7.5 mm层厚,图像噪声低,影像细节能清晰显示,且DLP相对较低;三维图像选择200 mA、0.938螺距、7.5 mm层厚,能够满足诊断需要。结论遵循医疗照射的正当性和防护最优化原则,科学地设置管电流、层厚、螺距等扫描参数,一方面能够保证二维和三维图像质量,另一方面又能减少DLP值,减少X射线辐射对盆腔生殖器官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盆腔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与合理性。方法逐级改变mA等参数对仿真人体盆腔模型行16层螺旋CT扫描,确定低剂量阈值参数最优组合。以此标准对49例患者按盆腔大小改变剂量行扫描,评价图像质量,对记录剂量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低剂量阈值扫描参数最优组合;49例患者低剂量扫描产生的图像质量优占91.84%,CTDIvd(mGy)和DLP(mGy.cm)占常规剂量的20.17%~42.08%。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盆腔检查中应用恰当,能有效保护患者和保证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鼻咽壁表面线样强化层的CT表现和扫描时机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鼻咽壁表面线样强化层CT表现和强化规律以及最佳扫描时机选择。方法  13 8例平扫加增强扫描 ,5 8例进行了延迟扫描或重复扫描。结果  83 %有与鼻咽表面一致明确线条样强化。注药后 74s时达到 97% ,92~ 3 44s间所扫病例全部强化。结论 线样强化比率高 ,对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鼻咽癌的CT诊断有较大帮助。扫描开始时间以 74s前后为佳 ,强化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咽癌在CT扫描中的强化规律和选择最佳扫描时机。材料与方法:98例做平扫加增强扫描,在持续观察时,使用单层多次或多层多次扫描技术,计算肿块明显强化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有85例明显强化,注药后56秒左右开始出现明显强化的有46例,74秒时达到82例,占96%,92秒时85例全部明显强化,明显强化后,持续时间可达250秒以上。其强化时相特点为注药后,癌肿快速强化,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结论:选择最佳的扫描时机对癌肿的清晰显示具有重要价值。扫描开始时间应以74秒前后为挂,持续观察时,扫描间隔时间宜长,且不会错过观察时机。  相似文献   
5.
目的:肝癌介入治疗后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如健脾理气中药配合,对治疗效果有促进作用。由于组织器官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都与其血流变化相关,对血流变化进行研究有可能反映组织器官的病理过程和生理功能,故以研究组器官血流动力学为目的的灌注成像更显重要。肝脏CT灌注成像可计算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分布容积(DV)、平均通过时间(MTT)等参数,根据其中各项参数的变化来判断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健脾理气中药配合治疗的效果,同时对指导临床选择更加合适的用药配方等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射频毁损治疗肺癌各项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CT引导下射频治疗肺癌的各项技术操作要点 ,观察治疗后肿块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5 9例使用CT进行精确定位、精确测量 ,引导射频针插入肿块内。射频毁损采用缓慢升温的方法。结果 :4 9%的穿刺 ,可一次穿入肿瘤体内。能清晰观察到细小电极针所在的位置 ,并能观察整个治疗过程。治疗后连续观察 ,效果满意。结论 :准确的定位、熟练的穿刺、最佳的加热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李伟  汤日杰  彭俊琴 《广东医学》2013,34(2):286-288
目的探讨肺癌肿瘤实性区CT强化程度与T分期、病理类型及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的关系。方法 141例肺癌患者在治疗前行胸部CT增强扫描,计算肿瘤实性区CT强化程度。分析CT强化程度与T分期、病理类型、NSE的关系。结果 141例肺癌实性区CT强化程度范围1.654~4.192,平均值2.528±0.593。T1期6例,T2期54例,T3期33例,T4期48例,其CT强化程度分别为2.144±0.333、2.299±0.446、2.624±0.588、2.766±0.658。T1与T2、T1与T3、T3与T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T1与T4、T2与T3、T2与T4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鳞癌、腺癌、小细胞癌的CT强化程度分别为2.466±0.484、2.679±0.640、2.209±0.485。小细胞癌与腺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细胞癌与鳞癌、鳞癌与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例肺癌的NSE的测定范围是8.00~108.70 ng/mL,平均(28.301±20.278)ng/mL,CT强化程度与NSE之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有随着T分期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小细胞肺癌与非小细胞肺癌的CT强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肺癌CT强化程度与NSE没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鼻咽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123例鼻咽部肿瘤患者行16层CT扫描后进行图像后处理,结合轴扫资料,与鼻咽纤维镜和活检病理所见对照分析。结果与轴扫资料对比,采用后处理图像提供病变细节,增加诊断信息43例;复杂部位病变准确定位15例;直观显示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60例;无明显增加诊断信息5例。结论鼻咽部16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有效增加和提高轴扫CT诊断信息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hCD40L联合化疗药Docetaxel对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MTT法测定CD40+的乳腺癌细胞株M231、M435细胞经rhCD40L+Docetaxel处理后的增殖状况;采用碘化丙啶(PI)掺入法测定细胞周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癌细胞膜分子CD54、CD95及CD95L表达变化。结果:rhCD40L可抑制M231、M435增殖,合用Docetaxel时M231、M435的增殖受到进一步抑制,G1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P <0.05),S期细胞数量下降( P <0.05)。CD95表达上调( P <0.05),CD54、CD95L表达下调( P <0.05)。结论:rhCD40L可提高Docetaxel对乳腺癌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其机制可能与rhCD40L将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在G1期、上调CD95、下调CD54、CD95L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评价放化疗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宫颈癌10例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峰值CT值。结果:宫颈癌放化疗后1个月内的BF、BV明显高于治疗前,测得高峰时的CT值也略高于治疗前;两者相比,BF、BV的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CT峰值没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放化疗后6个月至1年的BF、BV明显低于治疗前,测得高峰时的CT值也低于治疗前;两者相比,BF、BV、CT峰值的差别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MSCT灌注成像对宫颈癌放化疗疗效进行评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