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广东省首次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一起外来民工集体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疫情的流行因素。方法对广宁县文坑村疑似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的云南白族民工、其他民工和当地居民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人和部分民工血清检测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在疫点及周围捕捉老鼠,采集福寿螺、东风螺和新鲜鼠粪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2007年3月24日17名云南白族民工共同进食在居住地附近的田地里采集的福寿螺,其中先后有6人发病,罹患率为35.29%(6/17),全部患者均进食过生螺肉。仅捕获黄胸鼠1只,未发现广州管圆线虫感染;采集新鲜鼠粪8份,其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75%(6/8)。检查福寿螺189只,平均感染率为2.12%(4/189),感染度为平均每只螺含37条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其中大福寿螺的感染率较高,为21.43%(3/14);未采集到东风螺。采集5份患者和2份无症状民工的血清,其中2份患者血清的广州管圆线虫抗体呈弱阳性。结论广宁县横山镇文坑村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外来民工同吃生福寿螺是引起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局部暴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以华支睾吸虫重组半胱氨酸蛋白酶(CsCp)为ELISA包被抗原检测流行人群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与成虫粗抗原比较,评价其用于华支睾吸虫病血清学调查的价值. 方法 以佛山市南海区的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粪便华支睾吸虫虫卵.同时采集血清,分别以rCsCP与成虫粗抗原(CsCAA)的ELISA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对粪检及两种抗原的ELISA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接受血清检测的97人中,华支睾吸虫虫卵阳性率60.8%,CsCAA-ELISA阳性率75.3%,rCsCP-ELISA阳性率76.3%,特异性抗体阳性率高于虫卵阳性率(P<0.05),不同抗原ELIS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AA-ELISA、rCsCP- ELISA结果与粪检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56.7%和55.7%,两种抗原ELISA结果的符合率为82.5%.59例粪检阳性者CsCAA-ELISA和rCsCP-ELISA阳性率均为76.3%,38例粪检阴性者CsCAA-ELISA和rCsCP-ELISA阳性率分别为73.7%和76.3%. 结论 以rCsCP为包被抗原,用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人群血清特异性IgG抗体与使用CsCAA的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率,但同样不能区分现症与既往感染.  相似文献   
4.
从实验感染兔取成虫制成1%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以1:1500包被ELISA板诊断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阳性符合率88.1%,健康人血清阴性符合率为97.1%。用滤纸干血代替血清阳性符合率为87.0%,阴性符合率为85.4%。而在非流行区人群采滤纸于血阴性符合率则为95.1%,与丝虫病血清未见交叉阳性反应,疟疾的交叉反应为3%,血吸虫病的交叉反应为6.66%。结果表明应用ELISA诊断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现性良好的免疫诊断方法。现场应用滤纸干血方法简便、微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消灭淋巴丝虫病的监测与审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消灭传染源,阻断传播,达到全省消灭淋巴丝虫病。方法:按消灭丝虫病的监测方案进行病原学和媒介学监测。结果:至2001年,全省血检1575905人,发现和治疗微丝蚴血症4074例。原丝虫病流行区各流行县(市)于无微丝蚴血症次年起,按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后10年内和10年后分别统计,共病原学监测178个乡镇316544人和341个乡镇520120人;每县(市)均在3个以上的病原学监测点进行蚊媒监测,在429个点共解剖雌性致倦库蚊250377只和中华按蚊(含嗜人按蚊)2297只。人群和蚊媒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结果显示这些地区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结论:2001年9月,全省按照卫生部消灭丝虫病审评方案的要求,通过省级审评达到卫生部消灭淋巴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我们用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733例时,出现1例频发室性早搏。用该药治疗华支睾吸虫病引起这样的副作用文献上未见报道,特将本病例报告如下。病例男,16岁,农民,因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于1980年10月22日入院治疗。近半年来常觉头晕,上腹不适,肝区疼痛。既往无心脏病史。入院体检:发育营养一般,体重50kg,血压100/72,全身皮肤无皮疹和出血点,巩膜无黄染,心界不大,心律整,心率60次,腹软,肝肋下1cm,无压痛,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93%,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63%、淋巴26%、嗜酸粒7%、单核4%。血清SGPT104单位。尿正常。粪检华支睾吸虫卵阳性,克粪虫卵数1000个。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 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省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 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 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相似文献   
8.
实验感染兔取成虫制成1%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以1:1500包被ELISA板诊断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与粪检阳性符合率88.1%,健康人血清阴性符合率97.1%。用滤纸干血代替血清阳性符合率为87.0%,阴性符合率为85.4%,而在非流行区人群采滤纸干血阴性符合率则为95.1%。与丝虫病人血清未见交叉反应;与疟疾的交叉反应为3%;与血吸虫病的交叉反应为6.66%。结果表明应用ELISA诊断华支睾吸虫病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现性良好的免疫诊断方法,现场应用滤纸干血方法简便、微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丝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63384912人,治疗患者1307892人,全民服药4475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599。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575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华支睾吸虫感染兔模型的研究,了解有效治疗前后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为探讨特异性抗体检测用于疗效考核的价值提供参考。方法自感染的鱼体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7只家兔,14周后给予吡喹酮治疗,使用SPA-ELISA法检测感染及治疗前后血清IgG抗体,观察针对华支睾吸虫粗抗原的抗体消长规律。结果7只实验兔均感染成功,抗体水平在感染后2-4周内显示不同程度的上升,至第4周均达较高水平.8~12周继续上升至峰值(0.143—0.307)。经过有效驱虫治疗,特异性抗体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兔(71.4%)在治疗5周后下降显著。到死亡或饲养结束,71.4%的实验兔A值降至0.1以下,为感染前的1.28-1.80倍。此外,解剖观察显示。完全驱虫治疗7或10个月后的3只兔肝仍可见病理性结节。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后IgG抗体水平的上升较早,部分兔感染后约2周就有明显上升,使用高敏感度的抗体检测方法有助于对部分感染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效驱虫治疗后,大部分实验动物显示抗体水平先快速后缓慢下降的规律,血清抗体滴度的动态观察具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此外,本研究显示单纯驱虫治疗并不能使华支睾吸虫感染动物的肝脏病理改变很快恢复,提醒我们在防治工作中须重视该寄生虫寄生所引起的长期肝脏损害,将预防感染放在第一位的同时.对感染者的治疗应联合使用肝脏康复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