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LA-DRB1、DQA1单倍型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SSP)技术检测HLA-DRB1、DQA1等位基因,并比较2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2名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HBV携带者),148例自限性HBV感染者的单倍型频率。结果自限性HBV感染组单倍型DRB1*04-DQA1*0301的频率为10.03%,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的3.66%(P=0.0005):DRB1*15/*16-DQA1*0102的频率为6.80%,显著高于慢性乙肝组的1.94%(P=0.0012)和无症状HBV慢性携带者组的1.65%(P=0.004);DRB1*04-DQA1*0302单倍型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的频率为3.10%,明显高于自限性HBV感染组的0.39%(P=0.0077)。结论HLA-DRB1、DQA1单倍型与个体感染HBV后的不同结局存在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的配发血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没有输血史的外伤患者,因其自身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导致了交叉配血的次侧不合现象。为了更好地保障此类患者的及时输血和输血安全,我们对DAT阳性没有输血史的外伤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行为危险因素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结局的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影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不同结局的相关因素,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慢性HBV患者207人,自限性HBV感染者148人,对可能影响HBV感染结局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结果 经常在外就餐在慢性HBV组和自限性HBV感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06);每天吸烟量在10支以上者和每月饮酒量在100个饮酒单位者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7和P=0.0003).结论 不良生活习惯影响HBV感染的结局,应加强HBV感染者的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利于减缓HBV感染的慢性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微柱凝胶交叉配血试验中,患者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DAT)阳性,是导致交叉配血次侧凝集、配血不合的最为常见原因[1]。患者输血前后胆红素的变化是判断是否发生溶血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为了保障此类患者的及时输血和输血安全,我们于2011年1~12月对31例DAT阳性的非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输悬浮红细胞前后胆红素进行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组合分析法探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HIA.DRB1、-DQA1等位基因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多聚酶链式反应(PCR-SSP)技术对207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48名自限性HBV感染者进行HLA-DRB1、-DQA1等位基因的检测,并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和组合分析法比较HLA-DRB1、-DQA1等位基因与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结果携带HIA-DQA1*0102或HLA-DQA1*0301等位基因者,感染HBV后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显著低于不携带这些等位基因者,比值比(oddsratio,OR)分别为0.23和0.52。用此两个等位基因进行组合分析发现,仅携带HLA-DQA1*0102或HLA-DQA1*0301任何一个等位基因者,较不携带HLA-DQA1*0102和HLA-DQA1*0301两个等位基因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显著降低(OR=0.28,X^2=31.16,P〈0.0031),而同时携带HLA-DQA1*0102和HLA-DQA1*0301两等位基因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降低则更为明显(OR=0.16,X^2=5.86,P=0.02)。结论具有两个保护(或危险)作用的等位基因者比不具有或仅有其中一个等位基因者对HBV感染的结局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尽管采供血机构在不断加强无偿献血者的招募力度,但是临床仍会出现采供血供求不平衡现象。为缓解临床供血压力,保证临床血液需求,我院自2013年1月开展互助献血宣传工作,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对其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鲜冰冻血浆(FFP)融化后在一定时间内再次冰冻,血浆中各种成分的变化.方法 将FFP37℃水浴融化后,测定血浆中各类凝血因子的活性、白蛋白(Alb)总蛋白(TP)含量和胆碱酯酶(CHE)活性;在12h内将其冰冻,在7天后再次融化,测定Alb、TP、CHE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活性.结果 FFP再次冷冻后,除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变化外(P<0.05),其余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凝血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0.05),CHE和Alb、TP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FFP融化后,如果12h内未输用,可以将其立即冰冻,给PT、Fbg、TT等凝血指标异常的患者使用,或作为普通血浆用于各种需进行血浆置换的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8.
孙国常  崔宝利 《北京医学》2008,30(12):742-742
患者 女,22岁,于2008年4月19日因高空坠落伤、右股骨干上段粉碎性骨折入院.在行髓内针固定术过程中,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全身皮肤大面积荨麻疹,疑为普鲁卡因等麻醉剂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即停手术,经抗过敏治疗,休克症状缓解,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9.
鹦鹉热肺炎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鹦鹉热肺炎的临床及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一家庭同时发病的3例鹦鹉热肺炎的临床表现、X线、CT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均有患病鹦鹉接触史。X线胸片表现为肺内不同程度的浸润斑片影,自肺门向外放射,呈扇形,或呈胸膜下楔形斑片影,密度不均;较严重者可累及整个肺叶;高分辨率CT显示部分病变区呈实变结节与磨玻璃样变;患侧胸膜受累,有少量胸腔积液。病灶皆单发。3例经红霉素治疗全部有效。2例随访4年,无复发,无肺间质纤维化。结论 鹦鹉热肺炎临床及影像虽特异性较差,但有特点,结合接触史、实验室检查可确诊,红霉素等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正临床上,导致交叉配血阳性的原因有很多,患者自身红细胞DAT阳性是最为常见的原因[1]。由于交叉配血不合,导致需要输血的患者不能及时输上合格的血液,而延误抢救与治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此类患者的配血情况进行试验、研究,寻找到快速有效的处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