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酸与宫颈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膳食叶酸、血清叶酸与宫颈癌的关系以及叶酸和人乳头瘤病毒(HPV)16在宫颈癌发生中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11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宫颈鳞癌新发病例和11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年龄、籍贯、居住地匹配,在收集宫颈癌相关因素的同时,采用食物频数问卷(FFQ)调查膳食叶酸摄入情况,利用特异PCR检测HPV16 DNA,血清叶酸采用RIA定量测定。结果官颈癌组HPV16感染率(61.26%)显著高于对照组(28.83%),调整OR 值4.95(95%CI:2.49-9.83);病例组膳食叶酸摄入量(5.00μg/kcal±0.41 μg/kcal)和血清叶酸水平 (1.79 ng/ml±1.42 ng/ml)均低于对照组(5.14μg/kcal±0.35μg/kcal,2.59 ng/ml±2.81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别是随着血清叶酸水平的降低,患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X2=17.37,P=0.000);血清叶酸水平较低同时伴有HPV16感染患宫颈癌的危险明显高于两者单独作用之和,交互作用检验有统计学意义(G=5.56,P=0.02)。结论叶酸缺乏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GSTM1及GSTT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GSTM1及GSTT1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检测125例宫颈癌病例和125例子宫肌瘤对照的GSTM1和GSTT1基因型.结果:病例组GSTM1基因纯合缺失率为58.4%,显著高于对照组43.2%(x^2=5.777,P=0.016);GSTT1基因纯合缺失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53.6%和44.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2.305,P=0.129);GSTM1和GSTT1联合缺失者患宫颈癌的危险性是两基因同时存在者的2.588倍(95%CI=1.285~5.212).结论:GSTM1基因纯合缺失或GSTM1、GSTT1联合缺失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西省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食品种植养殖环节隐患依然存在,农村消费者缺乏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消费观念有待转变,市场流通环节存在漏洞,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城市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城市食品安全现状。采用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来自11个城市的2000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食品安全意识增强,质量与价格并重是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倾向于在超市或便利店购买,小食品被认为安全性最低。说明城市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居民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但尚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意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源性雌激素、孕激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宫颈鳞癌新发病例74例作为病例组,以1∶1配比的方式选择同期同院确诊的宫颈良性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配比条件为年龄、民族、入院时间一致,病例与对照均需排除孕妇、其他癌症患者、1年内口服避孕药和其他甾体类激素使用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结果E2与宫颈癌的关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未发现P水平与宫颈癌之间的统计学关联;E2、P水平与宫颈癌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内源性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可增加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而E2升高的危险性更强,且不受绝经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intermedin( IMD)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10,行左输尿管分离术)、模型组(UUO,n=10)、氯沙坦组(n=10)和IMD组(n=10),后3组行左输尿管结扎术.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4、21天随机选取5只,腹主动脉采血并留取梗阻侧肾组织之后处死.HE、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比色法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及新鲜肾组织羟脯氨酸(Pro)含量;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IMD的表达水平,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不同时间点UUO组血BUN、Scr、肾组织Pro含量及TGF-β1、IMD的阳性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与UUO组相比,氯沙坦组血BUN、Scr、肾组织Pro含量及TGF-β1、IMD表达均降低(P<0.05),IMD组除IMD表达增加外,其余均降低(P<0.05).结论 IMD可减轻UUO肾间质纤维化,改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拮抗纤维化炎性介质TGF-β1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介素(intermedin,IMD)是2004年发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超家族成员。IMD与其同家族成员肾上腺髓质素(AM)类似,通过降钙素受体样受体/受体活化修饰蛋白复合物共同受体(CRLR/RAMPs)发挥效应[1]。AM仅作用于CRLR/RAMP2/3,而IMD无选择性地作用于CRLR/RAMP1/2/3[2],推测IMD具有更广泛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AM在参与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介素(IMD)在慢性肾脏病(CKD)时的水平变化及其与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c-C)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147例CKD患者血浆IMD、肾上腺髓质素(ADM)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分为1~5期,分析三者在不同分期的变化及其与Hcy、Cyc-C的相互关系。结果(1)随着CKD分期的不同,患者β2微球蛋白、Cyc-C、Hcy、GFR、ADM、TGF-β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D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FR>60 ml/min的CKD患者中不同病因类型中IMD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血浆IMD含量在肾病综合征组、IgA肾病组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DM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TGF-β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GFR>60 ml/min的CKD患者中:IgA肾病组:IMD与Cys-C、Hcy均呈显著正相关(r=0.900、0.900,P均<0.05)。结论血浆IMD、ADM和TGF-β1在CKD进展中呈现一定变化趋势,尤其在IgA肾病早期变化明显,且与血管损伤因子Hcy、Cyc-C具有正相关性,提示IMD和ADM可能参与CKD血管损伤的病理过程;而TGF-β1在肾纤维化过程中的变化,反映了机体自我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DNA甲基转移酶1(DNMT1)在子宫颈病变组织和子宫颈癌细胞中的异常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子宫颈鳞状细胞癌(SCC)患者80例、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患者105例(CINⅠ 52例,CINⅡ/Ⅲ 53例)和子宫颈正常(NC)者53名,收集其手术或活组织检查子宫颈组织标本。选择子宫颈癌Caski细胞(HPV16阳性)和C33A细胞(HPV阴性)进行体外实验。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检测子宫颈组织和细胞中DNMT1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DNMT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在CIN及SCC组织中均较NC组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57,P<0.001;F=2.68,P=0.048);随着子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DNMT1蛋白表达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χ2趋势=50.80,P<0.001),但DNMT1 mRNA的表达在调整子宫颈癌相关因素后,未显示相同趋势(χ2趋势=3.63,P>0.05)。Caski 细胞DNMT1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均较C33A细胞高,特别是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34,P=0.002)。结论 DNMT1蛋白和mRNA高表达均是导致子宫颈癌和癌前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HPV16感染与DNMT1转录功能异常对子宫颈癌的发生可能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2/E6癌基因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应用热启动PCR法检测经病理诊断确诊的74例宫颈鳞癌新发病例,及同期就诊的74例宫颈良性肿瘤患者的高危型HPV16 E2/E6癌基因的状况。结果病例组HPV16 E2、E6阳性率(41.89%,52.70%)高于对照组(17.57%,21.6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OR分别为3.250(1.471-7.178)和3.875(1.824-8.233);病例组HPV16 E2缺失率较对照组略高。结论宫颈癌的发生与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16的感染密切相关;HPV16 E2基因缺失、E6基因高阳性率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