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临床及B超诊断妊娠合并羊水过少[1]的孕妇对例,了解孕妇体温、血象、C一反应蛋白测定,有无临床感染征兆,并排除内科疾病及新生儿畸形者。平均孕周为34(+1)wk,其中初产妇18例,经产妇2例;持产19例,临产1例。20例激惹试验(OCT)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异减速(VD),B超平均羊水暗区(hi?V)2.4crn,最大27cm,最/J‘l.ocm,平均羊水指数5.3cm。l.2治疗方法1.2.l输入液体的制备将林格氏液500Till取出70nd,换人70nd注射用水,配制成类似真羊水pH值及渗透压的液体。严格无菌操作。将输入液置温…  相似文献   
2.
周慧君  黄健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66-867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将 10 6例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5 4例 )和对照组 (5 2例 )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每日 1剂。两组均以 3周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治疗组心功能改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P<0 0 5 ) ,两组治疗后SV、CO、LVEF值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好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分隔式病房与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探讨分隔式病房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作用。方法以2013年7月-2014年6月入住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入住分隔式病房(A区)的患者814例为观察组,入住开放式病房(B区)的患者295例为对照组,前瞻性观察两组的医院感染,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共观察患者1 109例,发生医院感染158例,总感染率14.25%;其中A区患者814例,发生医院感染103例,感染率为12.65%,B区患者295例,发生医院感染55例,感染率为18.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和血流感染,A区泌尿道感染率3.44%和血流感染率0.49%,低于B区的6.10%和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医院感染病原菌均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分隔式病房比开放式病房的医院感染率低,分隔式病房可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建议在设计建筑ICU时尽量采用分隔式病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终止妊娠的机制。方法:采用RIA测定妊娠大鼠血清孕酮(P),雌二醇(E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蜕膜-胎盘及卵巢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Ⅷ因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血管内皮细胞染色标记计数蜕膜-胎盘组织的微血管(MV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单克隆抗体观察胚胎和骨髓的VEGF表达;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检测孕体细胞凋亡。结果:青蒿琥酯40mg/kg×5d可使妊娠大鼠血清P水平显著下降(P<0.05),E2有下降趋势,TNF则有上升趋势;MVC密度显著下降(P<0.01),蜕膜-胎盘组织和骨髓的VEGF表达显著下调(P<0.01)。由此推断,青蒿琥酯能通过下调孕体-蜕膜-胎盘复合体的微血管生成和VEGF表达,造成蜕膜-胎盘组织受损,影响蜕膜-胎盘分泌激素的功能而导致血中孕酮水平迅速下降,黄体退化和靠孕激素支持的子宫内膜进一步脱落,最后使发育中的胚胎失去血液供应和营养,胚胎发育受阻,孕体被吸收。结论:青蒿琥酯通过抑制蜕膜-胎盘组织的新生血管生成,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的鉴定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快速诊断、有效治疗以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生物梅里埃Vitek-YBC鉴定卡鉴定50株念珠菌,用法国艾米公司的CANDIFAST测试盒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口腔念珠菌感染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80.0%(45/50),其次为热带念珠菌占10.0%(5/50).白色念珠菌对二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胞嘧啶、益康唑、酮康唑、咪康唑和氟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5%(1/40)、2.5%(1/40)、2 5%(1/40)、77.5%(31/40)、2.5%(1/40)、7.5%(3/40)、50.0%(20/40).热带念珠菌对益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为100%(5/5).结论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能快速正确地检测口腔念珠菌,有良好鉴定率.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是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氟康唑近几年耐药率上升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冬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冬春季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方法标本分离培养后,予以鉴定到种并进行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376株病原菌中,G^-杆菌占46.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菌种,除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外,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G^ 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的出现率相当高,MRSA和MRCNS的感染率分别高达82.3%和86.7%,无万古霉素耐药株;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上升。结论依据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合理选择抗生素是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检测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不同亚型mRNA的SYBR Green实时PCR方法,观察炎症因子γ-干扰素对大鼠神经干细胞中不同versican亚型基因表达的调控。方法分离孕大鼠胚胎的神经干细胞,在含有营养因子的基质中进行体外培养。当加入处理因素γ-干扰素并作用48h后,收集细胞,抽提RNA进行反转录。同时根据versican不同亚型的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不同的引物,利用ABI7900PCR仪和SYBR Green,建立优化的实时荧光PCR反应条件,通过比较Ct(△△Ct)进行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熔解曲线分析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证实了PCR反应的特异性;相对定量结果显示,γ-干扰素可以上调versican V2基因的表达,但对versican V1的表达无影响。结论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PCR可以特异、准确、快速地分析versican不同亚型的基因表达差异,为系统研究其复杂的调控机制创造了有力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保持状况,探讨保持率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0年1月~2011年2月,在浙江省乐清市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对首次参加治疗并坚持一年以上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有关保持状况及相关因素的个人深入访谈和基线调查,采用社会学定性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006年5月开诊至2008年12月,首次参加治疗并坚持至2009年12月者112例,71.4%的治疗者能坚持服用美沙酮,主要是自身想戒掉毒瘾,也为了家庭和睦、对家人负责。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保持率非常低,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保持率重点在加强社会心理干预,达到周围人不歧视、家人能理解支持、同时方便服药等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钠(SA)对大鼠的抗孕作用以及其对妊娠及假孕大鼠血清孕酮含量和蜕膜组织的影响,以探讨其终止妊娠的机理。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清孕酮含量;HE染色法观察SA对大鼠子宫内膜的影响;用人蜕膜细胞体外培养方法观察SA对蜕膜细胞的直接作用。结果:SA 40mg·kg-1·5d可使妊娠和假孕大鼠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下降(P<0.05) ,但假孕大鼠血清孕酮水平下降晚于妊娠大鼠;整体水平能损伤蜕膜组织乃至胎盘;对体外培养的人蜕膜细胞有直接杀伤作用,其LC50为25.18±3.49ml·L-1。结论:青蒿琥酯钠能使血清孕酮含量下降并损伤蜕膜和胎盘而使胚胎坏死、吸收而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0.
脂肪细胞属终末细胞,体外培养状态下是否可增殖,多数人持怀疑态度。我们在参考许多国外学者的经验基础上,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脂肪细胞,DMEM 和 F_(12)混合培养基培养,同时加入糖皮质激素、胰岛素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等促脂肪生长因子,使脂肪细胞体外培养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