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4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以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精神分裂症病情稳定期患者脑白质完整性差异特征。方法:选择氯丙嗪和氯氮平维持治疗的病情稳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各24例,入组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以及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进行评估。所有被试者以美国GE HDx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基于纤维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TBSS)分析3组脑白质完整性(各向异性分数FA、轴向弥散率DA、径向弥散率DR和平均弥散率MD值)差异区域及其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氯氮平和氯丙嗪组间PANSS和SSPI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FA、DA、DR和MD值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氯丙嗪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侧扣带回和右侧前放射冠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左右丘脑后辐射、左侧上纵束和双侧扣带回FA值显著降低;氯氮平组穹窿和左侧内囊后肢DA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膝部及压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右丘脑后辐射DR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胼胝体体部和膝部、左右前放射冠和左侧丘脑后辐射MD值显著增高。氯氮平组丘脑后辐射FA值与PANSS阳性分呈负相关(r=-0.697,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期仍存在脑白质完整性损伤,氯氮平治疗患者更为广泛,这可能是患者病情较难控制的病理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该病的影像诊断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回顾性分析病理确诊的6例肾上腺节细胞瘤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 6例肾上腺节细胞瘤均为体检或其它合并疾病就诊发现,CT表现2例为水滴形,2例为椭圆形,1例圆形,1例分叶状不规则形;4例行CT平扫+增强,1例仅行CT平扫,1例直接行CT增强,平扫时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增强后1例不强化,3例延迟强化,其中1例边缘强化较明显,直接增强的1例也可见实质期及延迟期较动脉期CT值有所上升。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加深对它的认识可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以加深对肾集合管癌的认识,提高肾集合管癌C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两例病理确诊的肾脏集合管癌病人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结果:病例1 CT表现为:左肾上极一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最大层面约70 mm×62 mm,其内多发钙化灶,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另见左肾门旁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24 mm,增强后环形强化.病例2 CT表现为:右肾下极一低密度灶,边界不清,最大层面约53 mm×48 mm,其内多发钙化灶,增强三期病灶CT值稍有变化,考虑病灶有轻度强化,另见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最大直径约30 mm.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充分认识到这些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CT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肠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和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为三种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手术证实的86例(39例CD、24例ITB和23例PSIL)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86例中有完整内镜检查资料者分别为CD 23例、ITB 20例和PSIL20例.鉴别资料使用多样本率的x2检验和多均数的方差分析检验.结果 CD腹泻、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和PSIL(x2=10.134,6.769,8.000,P<0.05);ITB发热、盗汗多于CD和PSIL(x2=25.696,19.194,P<0.05),伴有肺结核、腹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D和PSIL(x2=35.133,11.701,P<0.05);PSIL的腹部包块、便血、肠穿孔发生率均多于CD和ITB(x2=19.562,17.708,12.647,P<0.05).CD患者内镜下纵行溃疡、鹅卵石征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1.592,6.283,P<0.05);ITB的环行溃疡、鼠咬状溃疡均多见于CD和PSIL(x2=15.633,19.686,P<0.05);PSIL的肿块状突起、肠出血均多见于CD和ITB(x2=26.120,16.735,P<0.05).CD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积气、脂肪征、水肿带、肠腔狭窄、腹腔脓肿均多见于ITB和PSIL(x2=17.472,10.346,7.773,6.867,16.325,10.994,P<0.05);CD和ITB的多节段病变多见于PSIL(x2=28.460,P<0.05),而PSIL单节段病变、肠壁单层偏心状增厚、肠套叠均多见于CD和ITB(x2=28.460,17.997,24.161,P<0.05).ITB“中空淋巴结”多见于CD和PSIL(x2=12.475,P<0.05).ITB和PSIL肠壁增厚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高于CD(F=8.661,7.166,P<0.05),而PSIL的强化程度低于CD和ITB(F=10.179,P<0.05).结论 综合分析CD、ITB与PSIL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对CD、ITB与PSIL的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6.
坐骨神经痛是中年男女的常见病之一,该病多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急性腰扭伤等病因所致,其中腰椎问盘突出症所占比例最大:目前国内多采用牵引、针灸、推拿按摩以及硬膜外腔皮质类固醇注射等非手术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但疗程较长(多需一个多月),疗效不确切。手术疗法虽迅速有效,但有一定的创伤,多数患者不愿接受。我们采用CT导引下定向神经根阻滞治疗坐骨神经痛,它具有无创、简便、定位准确、疗效确切、疗程短、安全经济的优点,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疗法。  相似文献   
7.
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 TCS)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导致脊髓末端回缩不良,马尾终丝受到粘连、束缚及压迫使脊髓圆锥受到牵拉而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综合征。结合影像检查可明确诊断。而儿童与成人TCS的MRI及临床表现不同,成人症状晚且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MRI在显示脊髓低位、栓系、终丝增粗及合并其它畸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TCS提供可靠、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对宫颈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在宫颈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表达,以探讨介入治疗对宫颈癌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术前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标本16例为实验组,术前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标本14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ⅧR:Ag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FⅧR∶Ag表达于术前行或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浆中,肿瘤微血管密度在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的表达较未行子宫动脉化疗栓塞的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以降低宫颈癌组织血管生成,抑制宫颈癌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管理也是生产力。现代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科室管理,科室管理将成为医院管理的新热点,完善医院科室管理工作将成为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待这一工作,我们不但要在宏观上明晰工作的思路,还要在微观上提出具体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确诊的39例克罗恩病(CD)与24例肠结核(ITB)患者的临床、内镜及CT特点。结果显示,CD组腹泻、便血、肛周疾病、肠梗阻等明显高于ITB组(P〈0.05或0.01);ITB组发热、盗汗症状及伴肺结核、腹水发生率明显高于CD组(均P〈0.01)。内镜下CD患者纵形溃疡、鹅卵石征、肠腔狭窄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的环形溃疡、鼠咬状溃疡较CD组多见(P〈0.05或0.01)。CT下CD组肠壁分层状增厚、肠壁内积气、肠壁脂肪征、肠腔狭窄、腹腔脓肿表现均较ITB组多见(P〈0.05或0.01),而ITB肠壁单层状增厚、中空淋巴结较CD组多见(P〈0.01);ITB组肠壁增厚、强化及淋巴结肿大的程度多均高于CD组(均P〈0.01)。提示CD与ITB各有其临床特点,结合内镜及CT下表现特点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