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事老王家的儿子,会年11岁,父母视若掌上明珠,吃喝住行样样迁就。11岁身高已1米4,体重42公斤,名副其实一个“小胖子”。可是不知何故近半年来常说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医生说他患了高血压,老王夫妇俩焦虑之余又感觉不可理解。 一位儿科专家说,在儿童期出现成人病,近年来有发展趋势,已成为儿科领域的新课题。儿童成人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辖区1993-2002年适龄儿童脊髓灰质炎常规免疫接种情况,强化免疫和“扫荡式”免疫成效,评价现行免疫方案效果,以便为最佳免疫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根据。方法:对1993-2002年本辖区脊髓灰质炎计划免疫各类报表以及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辖区历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本地儿童达95%以上,流动儿童达94%以上,且每年接种率逐年上升。历年共开展了20轮强化免疫和2轮“扫荡式”查漏补报活动,共发现“零”剂次儿童16 152人。免疫儿童503 307人次。历年AFP流行病学和病毒学监测共报告疑似病例25例,但未发现脊髓灰质炎病例和野病毒。结论:在巩固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开展强化免疫和“扫荡式”查漏补服活动是降低“零”剂次儿童免疫接种率的有效途径。为缩小适龄儿童的免疫空白,建议对现行的免疫方案进行调整和补充,加大流动儿童的免疫管理力度,以充分发挥强化免疫消除免疫空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反应物滴加速度对β-磷酸三钙(β-TCP)粉体纯度的影响。方法将一定浓度的Ca(NO3)2溶液滴加到不断搅拌的(NH4)2HPO4溶液中,调节pH值和Ca(NO3)2的滴加速度,用XRD图谱检测其对最终粉体成分的影响,并采用乙二醇-乙醇法测定了粉体中游离CaO的含量。结果Ca(NO3)2的滴加速度对粉体的最终成分有很大的影响。当Ca(NO3)2的滴加速度为300ml/h时,得到羟基磷灰石(HA)和β-TCP的混合物;当Ca(NO3)2的滴加速度为150ml/h或200ml/h时,能得到纯的β-TCP生物陶瓷粉体。结论Ca(NO3)2的滴加速度为150ml/h~200ml/h,可以制备纯的β-TCP生物陶瓷粉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0年来传染病发生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本辖区2001-2010年间各类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年来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1种93 566例,其中甲类1种7例,乙类22种49289例,丙类8种44 270例。10年间传染病构成比主要以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虫媒和自然疫源性疾病构成比波动较小。结论由于本辖区人口构成比较复杂,流动人口较多,规范性预防接种难以实现,经常有输入性传染病病例的发生,导致传染病防控难度加大。需要政府加大对传染病防控机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  相似文献   
5.
向辉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319-3320
目的 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对自然分娩率的影响.方法 将自愿参加孕期健康教育20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未参加孕期健康教育的20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结果 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结论孕期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的胆碱(choline,Cho)/氮-乙酰天冬氨酸(N-aceyd aspartate,NAA)比值在指导脑肿瘤立体定向穿刺活检中的意义。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9年2月,50例脑肿瘤活检患者接受了立体定向活检,每一病例选取1H-MRS代谢指标Cho/NAA较大值、同通道上Cho/NAA中间值及同通道上Cho/NAA较低值处作为靶点,留取病理标本后送检。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胶质瘤36例,其中低级别26例,高级别10例;转移瘤6例,淋巴瘤6例,脱髓鞘病变1例,诊断不明1例,诊断成功率98%。低级别胶质瘤Cho/NAA比值低于高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1H-MRS的Cho/NAA比值对脑肿瘤的立体定向活检具有指导意义,可提高诊断阳性率,判断肿瘤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癌(ESCC)组织与正常组织间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基因芯片筛选,进一步了解ESCC发生、发展机制。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对5对新疆哈萨克族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距癌组织>5 cm)中mRNA进行筛选;利用R软件及R软件包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生物信息学工具metascape对差异基因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STRING及Cytoscape软件寻找核心基因;搜集23例新疆哈萨克族ESCC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对核心基因PLAUR进行免疫组化验证。结果 最终筛选出哈萨克族ESCC差异表达的mRNA 1 764个(差异倍数≥2且P<0.01);差异表达的mRNA中上调的基因378个,下调的基因1 368个,这些差异表达的mRNA涉及了一系列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核心基因PLAUR在哈萨克族ESCC中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结论 该研究通过基因芯片筛选出新疆哈萨克族ESC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RNA,找出了其中的核心基因,完善了新疆哈萨克族ESCC基因谱,为ESCC诊断、预后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  相似文献   
8.
目的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5种主要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并鉴定其表达产物,为探讨高通量磁性荧光纳米颗粒标记相应的抗体技术快速检测带毒力基因的致病微生物的可行性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岛中选择特异性的毒力基因进行引物设计,分别提取5种目的细菌DNA片段,经PCR扩增、电泳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将目的基因片段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3a、pET-28a、pET-32a构建各自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入大肠杆菌DH5α内并提取质粒载体,构建后的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再转化入表达宿主E·coliBL21(DE3)。在0.1 mmol/L的IPTG诱导下,目的质粒载体在E·coliBL21(DE3)株中表达,SDS-PAGE电泳检测表达蛋白。结果实验成功构建大肠杆菌O157∶H7、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细菌的毒力基因重组质粒载体pET-23a-eaeA、pET-28a-tdh、pET-28a-enterotoxin B、pET-32a-invA和pET-28a-ipaH,并克隆出969 bp的eaeA基因片段、567 bp的tdh基因片段、798 bp的enterotoxin B基因片段、1 041 bp的invA基因片段和771 bp的ipaH基因片段。重组质粒载体经酶切和测序与目标基因序列一致。在E·coliBL21(DE3)株中有质粒表达蛋白37.5 kDa(eaeA)、26 kDa(tdh)、34.5 kDa(enterotoxin B)、41 kDa(invA)、32 kDa(ipaH)。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5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毒力基因重组质粒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为下一步获得相应的毒力基因抗体及快速诊断试剂的研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旁分泌HGF体外调控肝星状细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肝星状细胞(HSC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BMSCs旁分泌肝细 胞生长因子(HGF)对 HSCs 增殖、凋亡、活化的影响。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纯化大鼠 BMSCs,另培养 HSCs。6 孔板半透膜建立上下两层细胞非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实验设 H 组(HSCs 单独培养)、H-H 组(HSCs 与 HSCs共培养)、M-H组(BMSCs与HSCs共培养)、M-H-C组(BMSCs与HSCs共培养并加c-met抑制剂),各组细胞培 养48 h后,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s,检测HSCs凋亡率,MTT法检测HSCs的增殖,免疫荧光共聚焦定量检测HSCs中 α-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量,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HGF的浓度。结果 MSCs高表达阳性表面分子 CD29、CD90,低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记CD45;BMSCs能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促进其凋亡,且M-H组上清液 中HGF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BMSCs与HSCs共培养过程中,BMSCs通过旁分泌HGF促进HSCs的凋亡,抑 制HSCs的增殖、活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糖代谢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无糖尿病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32例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同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血糖峰值为(8.95±1.47)m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7.56±0.52)mmol/L(P〈0.05);平均高峰时间为(0.63±0.17)h,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78±0.20)h(P〈0.05)。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代偿期患者糖代谢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