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 现有研究表明,吸烟既是慢性胰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也是胰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但目前尚缺乏吸烟对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吸烟对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7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且吸烟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为观察队列,最终纳入分析者98 287例。研究人群按吸烟(n=39 635)和非吸烟(n=58 652)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人群的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平均随访(9.7±1.4)年,共发生AP 158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1.56/万人年,吸烟组和非吸烟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8/万人年和1.45/万人年。经Log-Rank法检验,吸烟组的累积发病率高于非吸烟组〔0.19%(76/39 635)比0.14%(82/58 652),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82倍〔95%CI(1.39,2.38)〕;校正了基线时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指标(性别、年龄、收缩压、腰围、臀围、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肌酐、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后,吸烟组的AP发病风险是非吸烟组的1.58倍〔95%CI(1.05,2.38)〕。结论 吸烟是AP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建议将早期戒烟作为AP患者临床治疗管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胆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肝胆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是指胆汁通过胆道系统的异常破口漏出胆道的病理过程,其发生率为0.5~2.4%[1]。胆漏出现后,往往造成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的恐慌。胆漏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是处理不当也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我院在2005年7月-2012年7月共施行肝胆手术5890例,发生术后胆漏42例,发生率为0.71%。现就其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BMI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观察人群来自开滦研究队列,按基线BMI水平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 24~28 kg/m2)和肥胖组(BMI ≥ 28 kg/m2),观察不同BMI组人群新发AP发病密度。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BMI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统计分析者123 841人,随访(11.94±2.13)年,共发生AP 395例,总人群AP发病密度为2.67例/万人年,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AP发病密度分别为2.20、2.72和3.58例/万人年,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2%、0.40%和0.49%。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P<0.01)。校正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正常体重组比较,肥胖组AP发病风险增加,HR=1.45(95%CI:1.10~1.92)。对年龄及性别进行分层,年龄<60岁时,肥胖组发生AP的HR=1.58(95%CI:1.14~2.19);男性肥胖组发生AP的HR=1.40(95%CI:1.03~1.90)。排除随访2年内发生的AP病例,肥胖组发生AP的HR=1.60(95%CI:1.18~2.15)。结论 肥胖是新发AP的危险因素,中青年男性肥胖人群发病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及达到血脂异常的标准数量对新发急性胰腺炎(AP)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2006年-2007年健康查体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99 695人作为观察队列,人群按首次体检(2006年-2007年)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分为5组:G0组(69 465例),未达到任意1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G1组(23 921例),达到任意1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G2组(5791例),达到任意2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G3组(500例),达到任意3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G4组(18例),达到4条血脂异常诊断标准。随访期间每年收集1次新发AP病例,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脂异常分组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分组中AP的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法。结果对99 695例观察对象的总随访时间为782 395人年,G4组人数过少无新发AP,故将G4组与G3组合并进行研究。G0~G3组AP发病率分别为1. 61/1000人年、2. 05/1000人年、2. 59/1000人年、7. 72/1000人年。G0~G3组的AP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 76‰、2. 40‰、3. 12‰、8. 39‰。经log-rank检验,累积发病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 18,P=0. 004 3)。在校正了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Cox模型显示:以G1组为参照,G2组、G3组和G4组发生AP的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 23(0. 88~1. 73)、1. 58(1. 09~2. 10)、4. 90(1. 81~13. 37)。结论血脂异常是新发AP的危险因素,人群满足血脂异常的条数越多,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清中汤加味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疗效。②方法选择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相关性胃炎患者9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给予口服清中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铝酸铋颗粒治疗。同时两组均口服泮托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疗程均为14d。结束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 H.py-lori 根除率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情况。③结果观察组 H.pylori 的根除率为80.0%,对照组的根除率为82.2%,两组根除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观察组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 <0.01)。④结论清中汤加味联合三联疗法治疗 H.pylori 相关性胃炎,其优势主要在于辩证施治,在根除 H.pylori 同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开滦集团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影响AP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在职员工及离职退休职工12 4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确诊AP患者400例,另在剩余12 000例中选取无AP疾病者400例作为对照。收集所有受试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AP家族史、胆道疾病史及临床症状,收集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CR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ALT)、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糖、血钙、血淀粉酶、脂肪酶指标,采用超声影像学检查胰腺异常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P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AP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DK〗∶1,年龄在30~60岁之间的患者占41%,胆道疾病史患者占76%,饮酒史患者占50%,高血脂史患者占48%。AP患者中出现上腹痛患者占71%,下腹痛患者占24%,脐周痛患者占30%,全腹痛患者占11%,腰部放射痛患者占20%,恶心呕吐患者占15%,腹肌紧张患者占8%,出现合并症患者占67%。AP组患者CRP、TBIL、ALT、TG、血钙、血淀粉酶、脂肪酶水平及胰腺异常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饮酒史、高血脂史、胆道疾病史及高水平TG、血钙、血淀粉酶是影响AP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开滦集团AP疾病以胆源性疾病、酒精和高血脂症为主要病因,饮酒史、高血脂史、胆道疾病史及高水平TG、血钙、血淀粉酶是影响AP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 高三酰甘油血症作为急性胰腺炎(AP)发病的危险因素已经成为共识,高胆固醇血症是否引起AP发病风险增加尚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血清胆固醇对新发AP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9年健康体检、无AP病史及总胆固醇(TC)水平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作为观察队列,以观察对象完成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AP事件、死亡或至随访结束(2014-12-31)为随访终点,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125 210例。研究人群按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分为3组,血脂合适水平组(TC<5.2 mmol/L)、血脂边缘升高组(TC 5.2~<6.2 mmol/L)、血脂升高组(TC≥6.2 mmol/L)。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AP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对新发AP事件的影响。结果 3组性别、年龄、BMI、收缩压、空腹血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7.4±1.2)年,共发生AP 195例,血脂合适水平组、血脂边缘升高组、血脂升高组的AP发病密度分别为1.99/万人年、1.81/万人年、3.64/万人年。AP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16%、0.14%、0.27%,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2.37,P=0.002)。校正了年龄、性别、BMI、HDL-C、TG、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血脂合适水平组比较,血脂边缘升高组和血脂升高组发生AP的HR(95%CI)分别为0.84(0.59,1.19)、1.56(1.06,2.31)。结论 基线空腹血清TC水平≥6.2 mmol/L时增加了AP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倾向,导致超高龄胆管结石的住院人数明显增加,但是超高龄患者的内科并发症多,手术及麻醉耐受性差,使手术风险明显增大。笔者总结开滦医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50例超高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腹腔镜手术的临床资料,探讨超高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背景 急性胰腺炎发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聚焦急性胰腺炎高危因素的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内容集中在急性胰腺炎发病后与血糖的关系,鲜有关于空腹血糖与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讨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首次参加2006-2007、2008-2009年健康体检、无急性胰腺炎病史及空腹血糖资料完整的开滦研究人群作为观察队列,其中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25 088人,观察该研究对象中新发急性胰腺炎发病率,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并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急性胰腺炎事件的影响。结果 研究人群按空腹血糖四分位水平(≤4.69、>4.69~5.13、>5.13~5.72、>5.72 mmol/L)分为4组,平均随访(10.14±1.71)年,共发生急性胰腺炎297例,发病率分别为1.83/万人年、2.38/万人年、2.00/万人年、3.18/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后,空腹血糖>5.72 mmol/L组急性胰腺炎发病风险是空腹血糖≤4.69 mmol/L组的1.44倍〔HR(95%CI)=1.44(1.04,2.01)〕。结论 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在5.72 mmol/L以上增加了急性胰腺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