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浦东新区幼托儿童细菌和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为幼托儿童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依托6家医院,按照1∶5~1∶20不等的抽样间距,采集儿童腹泻初诊病例粪便标本并收集流行病学资料,开展细菌和病毒检测分析。结果 381例粪便标本中,细菌和病毒阳性检出率60.89%,民办幼儿园病例阳性检出率高于公办幼儿园(χ2=6.53,P<0.05)。单纯细菌阳性检出率10.24%,主要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单纯病毒阳性检出率33.33%,主要为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17.59%,主要为2种病毒混合感染。单纯细菌感染夏季高,单纯病毒感染冬春季高(χ2=34.00,P<0.05)。单纯病毒和细菌感染病例中,出现呕吐症状的构成比分别为42.06%和17.95%,病毒组高于细菌组(χ2=7.48,P<0.05)。结论 上海市浦东新区幼托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中细菌和病毒季节高峰明显,民办幼托机构儿童感染较重,应针对不同季节和不同人群开展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汉昭  朱渭萍  王晨  杨震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36-3238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9年0~5岁本地婴幼儿传染病疫情特点及防控策略。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利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浦东新区2005~2009年资料,统计分析0~5岁本地婴幼儿传染病发病及构成情况。结果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9年0~5岁本地婴幼儿传染病发病率平均为2109.87/10万,在782.51/10万与2857.59/10万间波动。传染病疾病谱变化不大,主要为肠道(1549.83/10万,在310.57/10万与2227.73/10万之间波动)和呼吸道传染病(530.86/10万,在441.49/10万与595.01/10万间波动),发病前5位的病种是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菌痢。5年间传染病职业构成比为散居51.57%(在49.68%与62.16%间波动)、幼托48.43%(在37.84%与56.50%间波动)。结论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2009年0~5岁本地婴幼儿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递增趋势,主要传播途径为肠道和呼吸道,散居和幼托儿童发病构成比差距逐渐减小,应根据0-5岁本地婴幼儿传染病发病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绩效考核是指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的评价。近年来,如何科学、规范、有效的开展绩效考核已成为了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者面前的重要问题。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围绕工作任务书,立足过程记录与工作溯源,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全面绩效考核,在不断改进、总结、完善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水痘疫情,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将2009-201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6 032例水痘病例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SPSS 13.0进行统计处理,组间率的比较运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水痘病例6 032例,发病率为64.73/105,其中本市居民4 312例,发病率79.19/105,外来人员1 720例,发病率为44.40/105;15岁以下人群病例4 201例,占发病总数的69.65%,学生病例3 250例,占发病总数53.88%。 【结论】 本市居民发病率高于外来人员,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以15岁以下年龄为主,学生为主要发病群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防雨型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的现场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8月9-23日蚊密度高峰期,选择步行道绿化地带,采用防雨型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同步比较诱蚊效果。采用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的诱蚊诱卵指数为76.59%、产卵率为41.49%、产卵密度为22.54粒/个,均高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43.61%、27.66%和12.12粒/个(χ2=21.318、3.974、21.320,P均<0.01),但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翻倒率更高(χ2=5.836,P<0.05)。结论 现场试验初步证明,防雨型诱蚊诱卵器在白纹伊蚊诱捕效果和蚊虫产卵上均优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自回归求和滑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预测浦东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 基于2010-2015年浦东新区的逐月手足口病发病率,建立最优ARIMA模型,回代预测2015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并预测2016年的手足口病发病率.结果 模型ARIMA(1,1,1)(1,1,0)12较好拟合了既往手足口病发病率的时间序列,2015年逐月发病率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值的变动趋势,全年发病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率为1.81%.预测2016年浦东新区手足口病发病率为269.97/10万.结论 ARIMA模型可用于短期预测未来的手足口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1例境外输入恶性疟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发展成脑型疟的诊疗救治情况分享,为输入性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依据《上海市疟疾监测方案(2016年版)》,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收集隔离医学观察记录、患者就诊、治疗、实验室检测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患者2020年4月21日自非洲高疟区入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5月1日至5月4日白天测温正常,晚上出现发热,不在隔离观察测温时段,未自行报告,5月4日晚症状加重,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报告隔离点,转至定点医院,入院体温39.8 ℃。5月5日、6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两次阴性,5月8日疟原虫检测结果为恶性疟阳性,5月9日凌晨出现颅内水肿昏迷,多器官功能损伤,血小板降至39×109/L,血压177/107 mmHg,心率130次/min,呼吸30次/min,体温40.4 ℃,考虑脑型疟,在对症支持抢救和首次抗疟用药后6 h脱离生命危险。5月18日11时痊愈出院。 结论 在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应加强来自疟疾高发区的入境人员输入性疟疾健康教育,指导做好疟疾相关症状的自我观察和主动报告,提高求诊意识,减少因担心新冠肺炎隔离期间就诊转运治疗的繁琐流程,而隐瞒轻微不适症状,导致出现病情加重;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重症疟疾发生的风险,保障病患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